随想录(五十一)


 

随想录(五十一)
 
 
最近看到一则科研新闻,说是研究表明,人的行为也是影响人基因改变的条件之一。如此说来,中国人在长达几千年的皇权体制下,也许人们已经在基因里形成了一种皇权意识。所以,一种可能的对策是,中国要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改造国人的基因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对国人的基因进行改造,就得研究哪一段基因是属于官本位的,哪一段基因是属于钻空子的,哪一段基因是属于血缘意识的,哪一段基因是属于面子文化的,这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从国人的习俗和日常行为抓起,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改变基因,应当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习俗改造是中国现代化的入口。
 
中国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怪不得有些人天生就是奴才,也许是遗传决定的。这些人见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见到所有的富人都摇尾。
 
不良的体制是最大的恶。一旦这种不良的体制长期化,其对人的行为影响就是巨大的,并且时间越长,改造难度就越大。
 
中国要发展,人的改造是最关键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制度;另一方面,要不断改造人。
 
如何改造人,就是要从日常行为做起。这样时间久了,也许基因就改变了,民主法治社会的实现就有了希望。
 
目前,中国的小人太多。由于小人太多,君子就是淘汰出局的对象。
 
劣币驱逐良币,小人淘汰君子,浊官淘汰清官,从长远看,根本原因就是制度。
 
人既有对善的需求,也有对恶的需求。不良的制度必然导致恶供给的泛滥,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恶。
 
在一个恶泛滥的环境下,善良的人如何生存?正义的人如何生存?
 
小人是永远心地坦然的,因为小人没有道德感。君子总是困惑的,因为君子要忍受道德的约束。
 
道德是道德者的需求。对没有道德感的人而言,道德就是垃圾。
 
 
针对中国发展,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结合?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中体西用;一种观点是完全西化;一种观点是保持传统。
 
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如何与西方文化结合,在主体层面,应当是内西外中,在主体与客体关系方面,应当是内中外西。
 
西方文化在主体层面主要体现了一种内在的自觉,这种自觉主要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的。而中国文化却是缺少这种内在的自觉的,但在中国文化中,却具有成熟的礼仪。对于一个主体而言,若内在的自觉与成熟的礼仪结合起来,主体就是完美的。所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主体层面的结合应当是:内西外中。
 
虽然形式的礼仪很发达,但中国文化本质是缺乏内在的自觉的。
 
在主体与客体关系方面,西方文化主要体现是征服,而中国文化主要体现是和谐。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谐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素质;但和谐并不排除发展,而是要求发展要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所以,在主体与客体关系层面,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方式应当是:内中外西。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若一个人是主体,另一个人就是这个人的客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灵魂是主体,肉体是客体。要求主体与客体和谐,就是要求上述三个层面的和谐。
 
在中国文化基础上,要吸收西方文化,是一件很难的事;而在西方文化基础上,要吸收中国文化,却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
 
西方人若能有效吸收中国文化,就如虎添翼。
 
但中国文化要吸收西方文化,就需要一个艰难的改造过程。首要的是,需要一个宗教文明的建设过程。
 
宗教文明与礼仪文明结合起来,社会就是和谐稳定的。
 
宗教文明若没有礼仪文明,宗教文明就是野蛮的;礼仪文明若没有宗教文明,礼仪文明就是人面兽心。
 
未来世界文明,应当是中西文明的结合。在主体层面,应当是内西外中,在主体与客体关系层面,应当是内中外西。也就是对于主体而言,我们要求是既有内心的自觉,也有外在的礼仪;对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求发展,但必须要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
 
 
 
宋圭武 2010-1-27 写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