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车企再掀“欧洲品质”潮
文\周丽君
据报道: 1月15日,长城汽车携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英国VCA认证机构、SGS认证机构等权威机构,联合新浪、中国汽车报等超10家核心媒体,共同举办“长城汽车‘欧洲品质’大揭密行动”。
就笔者看来,“欧洲品质”有三个核心要素,安全、环保、低耗:如高强度钢板在欧洲车型的使用率超过70%,激光焊接等技术也被普遍运用,以强化车型的安全系数;发动机更是采用铝质材料为主,不仅降低重量,减少能耗,而且效率更高;再则,欧洲最低的欧四排放标准,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应当说“欧洲品质”处于目前全球造车的前沿,是正处造车初期阶段的本土车企学习的优良榜样。
近几年,本土车企也掀起了一股向欧洲品质学习的高潮,包括上海汽车、奇瑞、吉利等众多本土车企都向“欧洲品质”靠拢。甚至连一向对“日系车”倍受推崇的天津一汽也转投“欧洲品质”的门下,如去年底上市的夏利N5就开始强调欧洲设计等。在这当中,长城汽车走在前列,除了在行业大力倡导向“欧洲品质”学习外,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几款车型同时获得欧盟整车型式认证(WVTA)的车企。
之所以近几年本土车企纷纷向欧洲品质靠拢,取决于当下特殊的时代背景。
经历几年的快速发展,本土车企已经处于由量到质转变的关键阶段。过去的2009年,是本土车企大丰收的一年。据乘用联统计显示,长城汽车、上海汽车、比亚迪、长安汽车等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00%,另外,吉利汽车、奇瑞等增长率也都接近了50%。这一成绩谈不上空前绝后,至少是史无前例。
但没有质的飞跃,纯粹量的提升,必然不利于本土车企的长期发展。
2010年,更应当是本土车企的品质年。其实,广大本土车企对此也是深有认识。长城汽车就把2010年定为品质年,率先揭开了中国汽车由“量”向“质”战略转变的序幕。
除了通过质量提升确保销量持续提升外,本土车企之所以掀起学习“欧洲品质”潮,还取决于自身品牌建设。近一两年,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等,都进行了品牌大调整,大整合。如长城汽车将SUV车型都整合到了哈弗系列,不再单兵作战。但要真正做强大品牌,必然得实现“质”的提升,否则对销量的不利影响更大。
当然,无论是基于“质”的提升,确保销量持续提升,还是确保大品牌建设,都是内因。之所以近几年本土车企大规模掀起学习“欧洲品质”潮,还取决于外因,即如何有效提升与国际品牌在华面对面争夺中的市场竞争力。
无论豪华车的奥迪、奔驰、宝马,还是中高级车的迈腾、领驭、昊锐等,以及中级车的新宝来、朗逸、明锐、标致307,和紧凑型的捷达、桑塔纳,甚至小车polo、晶锐、嘉年华等欧系车,或基于欧洲品质制造的车辆等,在我国车市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想撼动欧系车在我国车市的地位,必然得先学会欧系车的制作原理。况且目前恰恰处于本土车企与欧系等国际大品牌大车型短兵相接的阶段:就渠道建设而言,包括上海大众、广州本田、东风日产等合资车企,正不断向二三线城市,甚至三四年城市下探,而这些城市恰恰是本土车企的传统根据地。另外,包括长城推出炫丽等,广大本土车企,也正不断向一二线城市迈进,而这又恰恰是外资车企的传统势力范围。一场争夺与反争夺的大战役将不可避免;就车型布局而言,在外资车企和本土车企不断经历下探和上窜的调整后,目前已经形成隔江对峙的形势,合资车企屯兵1.6L,本土车企屯兵1.5L,已是面对面,怒目相视,相信一场大厮杀必将很快上演。
在关键的时候,长城汽车能振臂高呼,学习“欧洲品质”,并非妥协,正体现了本土车企的成熟与老练。
长城汽车率先打破中国汽车生产中的瓶颈,向“欧盟品质”看齐,表现了长城汽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使长城汽车成为振兴中国汽车不可推卸的主力。
只有懂得对方,才能强大自己。当然,在向“欧洲品质”借鉴的过程中,必然挑战不断:原有的生产体系是否适应欧洲品质更为严格的生产要求?消费者是否认同……
在笔者看来,虽然在学习“欧洲品质”的过程中,会有不少挑战,但其意义不可小视。学习“欧洲品质”,不仅能增强自身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也为进军欧美日等成熟市场奠定基础,甚至也为日后提出“中国品质”,以及欧洲车企向中国车企学习创造了可能。
希望由长城汽车举办的“欧洲品质”大揭密行动,是一次宣言书,不仅表明了中国车企的态度与责任,更体现了中国车企的使命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