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业,在国内几乎是随着我们对知识经济的重视和对应试教育的无奈而一日千里地在中国发展壮大起来,到现在甚至遍地开花。但也鱼龙混杂。寒流,终于在2009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横扫培训市场:继10月底“百年老店”灵格风和瑞来两家知名英语培训机构突然倒闭之后,上周,从事“一对一”课外辅导的文路教育再陷“倒闭门”,一夜之间人去楼空,百万学费下落不明,而为此“买单”的正是那些无辜的学员和家长。据业内人士透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加剧,仅海淀区年内被淘汰的培训机构就有数百家之多。而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今后一两年,教育培训市场还将快速洗牌,不仅是“草根”,一批像灵格风、瑞来这样的老店、名店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因此,学生和家长在择校时就更得前思后想,绷紧风险意识这根弦。而由此,存活的培训机构的招生就更恶性循环,困难重重,试听的多,报名时却两难。
多种原因致品牌机构出局
2009年,为何品牌培训机构频频陷入“倒闭门”?毫无疑问,金融危机对白领人群的冲击最大。因此,像灵格风、瑞来等以白领为主要目标人群的高端培训也受到了连带影响。但是,金融危机只是培训机构频现“倒闭门”的一个导火索,深层次的原因远不止于此。其一,伴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培训机构急剧扩容,仅在高端英语培训市场,就有华尔街、英孚、新东方精英英语等数个强势品牌抢“地盘”,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其二,从经营模式来看,一些培训机构选择了能够快速发展的连锁加盟,但是由于人才储备不足,遴选、监控不利,在师资、服务等方面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容易产生学员危机、媒体危机,以至形成培训机构自身的生存危机。其三,从管理思路来看,高端培训项目在布点时通常会选择那些交通便利的高档写字楼,造成投入成本过高,经营难以为继。另外,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包括品牌机构都是“家族化”管理,缺乏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工作不到位,这些都是制约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甚至最终导致其出局的重要因素。
目前教育培训行业存在大量的“泡沫”,因此“洗牌”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那些“外表光鲜”的培训机构,只把目光放在短期收益上,单纯靠广告、靠眼球效应吸引生源,而忽略了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必然遭到淘汰。定位很重要,管理者创办者的信念更重要,定位为“慢热”品牌,把事业的重心放在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成绩上。面对融资、加盟、合作事宜,如何抵制住了“快跑”和“圈地”的诱惑,坚持“稳”中求变、求胜。最终事实证明,只有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成绩,才能形成口碑、塑造品牌,才是生存、发展的根本。而“财富效应”、“热钱现象”带来的“海市蜃楼”终将不会长久。
而且无论是灵格风、瑞来,还是文路教育,陷入“倒闭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尴尬”的规模——作坊式的小机构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而真正的大机构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品牌、资金优势,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相比之下,规模不大不小的教育培训机构,则处境“尴尬”,遇到金融危机等大风大浪袭来时,一旦生源得不到保证,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最终被淘汰出局。
差异化竞争,赢得市场空间,近年来,学习培训者的学习目的越来越明确,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理性,理性消费催生市场细分,许多培训机构对自身的经营思路和目标客户以及发展方向等开始做合理定位,通过寻求自身品牌和特色,细分培训内容,做活培训方式,以差异化竞争赢得市场份额。
本地外语培训机构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培训市场上立足,首先应该加强品牌建设,努力塑造和维护自己的品牌。他表示,未来教育消费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竞争,而在这方面本地培训品牌相比外来的连锁培训品牌显然是处于劣势。本地培训品牌只有把办学质量搞上去,在消费者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形成口碑效应,才能建立起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培训品牌。注意差异化竞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并且注重保证办学质量,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空间。与一些外地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办学,推出一系列的优质课程,增加外地机构的本地布点和协同作用,资源互补,学员的增长幅度也会比较大。
同时我国外语培训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随着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深入,外语培训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1993年,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成立标志着外语培训行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同年,EF英孚作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外语培训机构在上海开办了第一所英语培训学校。在2003年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2004年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之后,民办外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6年9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创造了外语培训行业的财富神话。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海内外的交流更加深入,外语培训在奥运前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外语培训机构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中国外语培训市场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资本的大量投入有密切关系。在2004年老虎基金投资北京新东方之后,VC/PE对外语培训行业的投资逐渐加快。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9年上半年,VC/PE投资外语培训行业的事件共有30起,其中披露投资金额的27起事件共获得2.86亿美元投资。其中,2007和2008年发生的投资事件就有22起,占投资事件总数的73.3%;披露金额的19起事件共获得2.04亿美元投资,占总投资总额的71.1%。
就培训市场中的外语培训而言,小语种培训方兴未艾 英语培训一直占据着我国外语培训的主流,但是随着我国与非英语国家经济贸易往来的加大,小语种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与英语相比,小语种在国家外语教育体系中居于次要地位,选择小语种作为第一外语的学生相对较少。国有教育体系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缺位,为外语培训在小语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机。目前外语培训机构中,专门提供小语种培训的相对较少,而且水平较低。预计未来,小语种培训将是外语培训的一个热点,特别是日语、韩语、俄语等。
少儿外语培训潜力巨大 在教育低龄化趋势下,少儿教育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少儿阶段正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此时学习外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在不少幼儿园和小学已经开展了外语教育,但是儿童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外语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期望。相对于以考试为主的学生外语培训,少儿外语培训市场的开发力度还较小。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儿童教育支出比重加大等因素影响下,少儿外语培训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面对面+网络”的混合式培训渐成主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外语培训市场的授课方式,面对面的培训不在是唯一的选择。面对面的传统式培训虽然形象、直观、易接受,但是受到学员时间约束,师资成本也较高。网络培训使学员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面对面和网络两种方式的混合式培训可以使学员在面对面的授课学习之后,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复习授课知识,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将逐渐成为外语培训的主流方式。
(二)外语培训行业面临的风险
政策性风险 外语培训行业面临的政策性风险主要体现在,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培训机构的性质、经营管理进行约束。《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这使得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没有纳入《民办教育促进法》管理之下。然而,国务院至今都没有出台针对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相关规定。这就造成了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在法律上处于“真空地带”,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对其进行统一管理的依据。
经营风险 高质量的培训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而能否拥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对办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目前大多数外语培训机构没有属于自己的专职培训教师,往往临时从社会或校园中招聘教师,这样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地区如北京已经规定公办学校的教师在工作日禁止在外承担教学任务,这将造成外语培训机构教师紧缺,给一些外语培训机构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投资退出风险 外语培训行业在吸引大量风险投资之后,必然需要为VC/PE提供顺利的退出渠道。然而在北京新东方上市之后,随着《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的实施,外语培训机构采用“红筹”模式在海外上市已经相当困难。国内创业板虽然已经推出,但在排队上市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外语培训机构想在创业板上市也并非易事。VC/PE虽然也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退出所投企业,但由于对外语培训机构的估值相对较难,有并购意愿的机构在选择并购对象时非常谨慎。
教育培训行业面临“巨头”之争
未来20年,国内的培训市场每年都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因此,进入者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未来一两年,竞争最激烈的将是中小学个性化“一对一”培训领域。此外,针对小学生的英语、艺术类培训,传统的中高考、考研培训都将是竞争“密集区”,而网络、音像等新兴培训模式也将对传统的高端英语培训造成强有力的冲击,形成更激烈的竞争。
正常情况下,教育培训行业加速洗牌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以“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为例,今年安博教育与京翰携手出击,新东方也力图在“一对一”市场发力,目前这些机构与学大等原有个性化教育机构的竞争已经形成“巨头”之间的竞争,参与竞争的门槛已经抬高到一定程度,因此中等规模的机构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这种“巨头”之争,在英语、IT等领域也同样如此。
理智择校关注几大要素
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一定要“前思后想”,关注几大要素:一是师资,在甄别一所机构的老师时,除了关注老师的名头——特级、高级,还要注意这些名师是进班授课还是只挂名。二是口碑,口碑是学生、家长“传”出来的,而不是钱能“买”来的。建议家长和学员多询问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的意见,如果这所辅导机构真的“过硬”,就会好评如潮。三是管理,辅导机构的创办人、管理阶层要对教育、考试规律有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等硬件设施是否有保障。四是“疗效”,成绩、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这是一个硬指标。
一般来说,培训机构倒闭前都会面临财务危机,但学员无法获悉“内部消息”。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一方面建议学生选择创办时间长、规模大的机构,特别是行业的“龙头”,对自身权益会更有保障。一旦出现学校倒闭,要尽早启动维权程序。
出于自我保护,建议学员和家长不要趸交学费,特别是不要因为价格折扣预交两三年的学费,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和自身的利益。
倒闭门凸显政府教育监管机制和教育市场立法及消费者保护机制不足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学生一时间陷入了无学可上、进退唯谷的境地。而在这次“倒闭门”事件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失学学生的悲惨处境,更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是这些私立院校教育培训产业化经营机制所引发的一系列影响,政府对此类培训机构的监管是否有力以及其对学生实施的权益保障制度是否真正起到作用。
教育也讲优胜劣汰倒闭引发多重效应
正如这次倒闭风潮的灵格风等主角一样,很多教育培训被单纯当作产业来经营,他们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学生权益,这就导致学校不注重教学质量,教学硬件与软件都达不到正规院校的标准。如此摇摇欲坠的学校,一旦发生问题,最先受害的便是这条产业链上最底部的学生群体。于是,学生便成了“倒闭门”这出悲剧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受害者。
然而事物的发展必有其两面性,澳大利亚私校的“倒闭门”也恰恰给了这些身陷泥沼的学生们一个解脱的机会。这些根本不符合教育市场标准的私立“功利”院校被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所抛弃,从而停止了其继续蒙骗更多学生的脚步,这无论对其本国的教育坏境还是学生的切身利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政府通过此次事件敲响警钟,需要加强对此类私立培训学校的监管以使其在健康的机制下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们也了解到选择学校的重要性,失学学生的失声痛哭也触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使他们了解到培训深造的选择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政府也应该通过立法法规建立学费和经济保障制度,如果学校倒闭,通过学费保障计划保证返还学生学费或安排学生在其他院校继续就读;如果学校违约,可通过学费保障基金向学生退付学费。法规应适用于各级各类院校,包括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中学、英语语言培训院校、职业教育与培训院校和大学。
政府在学生权益保障上的不重视也暴露了其对教育培训监管的不足。尽管私立机构的经营管理会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与监督,但政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出于利益的考量而出现监管不利的状况也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广大学生的利益与前程,还破坏了潜在学生对教育环境的整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