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指1980-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民间、媒体和学术界,一度曾经给“80后”狭义地贴上“家境殷实”、“独生子女”、“自私叛逆”、“娇生惯养”等标签。但是步入2010年,中国首批“80后”将迈入“三十而立”之龄。由于教育、房子、车子、婚姻甚至养孩子都需要各种费用,让“白奴”“卡奴”“证奴”“礼奴”“房奴”“车奴”“婚奴”“孩奴”等说法,在中国的“80后”群体中悄然流行。一些“80后”倍感叹“三十难立”,甚至自喻为“奴”。
中国人向来崇尚节俭,上世纪90年代,“提前消费”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鲜名词。而如今,在中国的很多城市,贷款买车、买房甚至购买家电早就为人们习以为常。当前是一个崇尚‘快餐’、‘速食’的年代,‘80后’缺失耐心,都想提前享受。他们预支了今后的钱,觉得自己像负债累累的‘奴隶’一样,这也许并不奇怪。与父辈谨慎的、积攒性的消费习惯不同,“透支消费、寅吃卯粮”的消费行为在“80后”中更有“市场”。一项调查曾显示,根据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点,“白领”们也投身于奢侈品消费。有媒体人士分析:中国人的超前消费行为与传统的炫耀性消费有关,即装面子、怕人瞧不起。传统与现代消费文化交织在一起,导致一些不切实际的消费。“80后”面对的物质诱惑太多,加之独生子女的特殊生活背景,当步入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阶段时,难免觉得不如意和难以适应。还有观点认为,近年来,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税收的“二次分配”调节未见充分的实效,这也是导致正处于职业上升阶段的“80后”群体感觉自己疲于奔命的原因之一。
根据武汉大学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残酷的生态直接对应危险的表征。《中国青年报》针对“青年”问题的样本分析表明:14%的受访者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的程小龙向北京联大、对外经贸、北京中医大和北京化工大的“80后”学生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1/3被访者承认“产生过自杀念头”。在大城市的“80后”白领,因压力考虑过自杀的,北京占到12%,上海23%,深圳10%,广州8%。《中国日报》认为,自杀已成为这一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上海的一份医学研究报告则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80后’白领占到总人数的70%。
“80后”的这种重压折射出社会的深刻变化,有专家认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80后”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如果凡事不量力而行,被“奴”的情况势必会加重。”应采取措施帮助年轻一代减压,而“80后”也必须进行理财和职业、人生规划,面对种种诱惑,加以理性的判断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