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阳能下乡二次招标结果公布,在去年92家中标品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9家新的中标品牌。对这些品牌来说,终于挤进了下乡行列,但在下乡过程中,却又不得不面对比第一批下乡品牌更加严峻的挑战。他们将面临三重压力。
如何以最快速度跑完最短路程
在第一批中标名单中,大多数品牌的综合实力基本上排在行业前列。虽然他们在下乡前期遭遇了不少挫折,但经过一年的探索,总结和积累了不少的下乡经验,无论从备案率和下乡产品的销售量来看,都取得了众大突破。在第二次下乡投标中,这些品牌几乎都再次中标,应该说第一年的经验,为第二年的销售打下了基础,在这种惯性的作用下更加有利于二次中标后的销售。
但从新增加的中标名单来看,一方面这些品牌的综合实力不如第一批中标品牌强大。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下乡经验,需要一切从零开始。而下乡政策只有四年时间,目前已经过去了一年,如果说中标企业在下乡过程中需要一年适应和准备期的话,那么对第一批中标企业品牌来说,有三年充分利用政策的时间,而对第二批中标企业来说,却只有两年的时间。其实短短两年时间稍纵即逝,新中标企业于是面临着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跑完最短路程的问题。
如何以最大分贝喊出最大声音
太阳能下乡实际上也是一场品牌宣传战,众多品牌通过下乡增强了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影响力,2009年第一批下乡名单公布后,大多数品牌进行了疯狂般的宣传,传播手段可谓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遍投广告,有的举行新闻发布会,有的举行启动仪式。经过集中式高密度的宣传后,已经树立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二次中标后,这些企业又立即展开了新的一轮宣传活动,再次为品牌的提升背了一次书。
第一批中标品牌的两轮宣传战,无异于将新中标品牌置于重重包围中。再者,在人们心目中,往往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新中标品牌也同样面临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挑战。无疑为新中标品牌增加了一项新任务——抚平消费者这种心理鸿沟。
如何在宣传战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他们付出更大的精力和通过更新颖的方式进行品牌公关和传播。
如何用最短时间培养优商
太阳能下乡实际上是对太阳能经销商的一次考验。从第一批下乡过程来看,虽然很多品牌已经拿到了下乡这块“金字招牌”,但在市场反映上效果仍不明显。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绕不开经销商这一环节,毕竟处于销售最终端的经销商是市场销售的主导者。为什么“金字招牌”失去了效应,究其原因在于经销商的层次不高,实力不强,市场操作能力差,最终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结果。
由此看出,“下乡”并不是万能的,“下乡”只是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市场平台和自我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必须全面提升的压力。新中标品牌应以机遇和压力为契机,从市场操控能力、管理能力、招商能力、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加强对经销商的培训。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市场形式,掌握市场竞争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