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人民生活是改革的要求


 

     使中国实现消费转型的关键在于初次分配,要改变初次分配格局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产业变成超重化工化和资本密集化,必然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来越偏向于政府和资本,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萎缩。综合多个部门和专家的测算,在国民收入三大分配主体中,政府、企业、居民目前我国的分配比例是33:30:37;老百姓在分配中的比例从改革开放初期56%下降到37%。下降的幅度是6成。这是日本的分配模式,是一个外向型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并不利于扩大内需。

     扭转这一趋势只能靠经济模式的彻底转型。未来如果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调节资源配置方向,抑制重化工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粗放式增长;打破金融垄断,大幅降低私人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支持其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延伸现代制造业的价值链。从本质上讲,中小企业就是做就业的。大幅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最终就形成了中产阶层的橄榄形社会结构,中产阶层是什么?那就是住房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市场,如果再加上社会保障和中国的城市化提速,这个基于收入的良性循环才能持久。

     温家宝提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人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企业,特别是私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得不到所有银行的支持和贷款。全靠自己拼搏。年成好企业就还好,职工也有好的收入。稍有困难,就得不到银行和政府的实际支持。因为银行的不公开的政策是,国企风险再大也可以贷,因为天塌下来也有政府顶着,何况还有红包落入口袋。支持中小企业尤其私人中小企业,只是去做做样子。万一有了风险吃不了兜着。

     中央政府如果没有具体有效的政策,改变目前的这种分配很难。这是一个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难题。国外银行不管企业大小,给于信贷,而是看企业信用的积累。能维持5--8年的中小企业,在国外银行都会有较高的信贷支持。这只能说明我们的6大7大银行目前并不是真正的商业银行。

  扩大内需是我们长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政府在改革分配上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定不移的向前走。后退和停止不前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