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肩负着国计民生的“两会”正在北京隆重召开,“两会交通”已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之一,交通管理部门无疑经受着一场“大考”。因为与去年“两会” 相比,这座城市又增加55多万车机动车,既要保证代表们正点到达会场,又不能引起社会车辆的不满。要实现此目标,除了运用科学管理、技术升级等手段以外,还需要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特别是车友们的理解和支持。
好在北京的市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大场面”,不管开车的或不开车的都以大局为重,提前出门的、改乘公交的、骑自行车的大有人在,处处体现出大国首都市民的风范。也许是受五千华夏文化的熏陶,每当“大事”来临,国人都能团结一心以大局为重。这一点非常可贵,有人称之为“中国精神”。 这种精神如果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那我们的“软实力”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促进综合国力将呈几何形增长。
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平时表现与遇重大事情的表现并不一样。比如开车出行就经常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有时候造成不文明的行为是被迫的。一位在澳大利亚生活了五年的朋友,回来后很不习惯开车出行:“一次在公主坟的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对方过了一辆,后面的车全跟上来了,如果你等,就得等对方所有的车全过去;即便自己愿意等也不行,你后面的车一直按喇叭,没办法只能学着前面的车一起往前蹭,结果全堵死了,谁也快不了。”类似这种的情景确实随处可见。发达国家车友们在过十字路口时自觉执行的“拉锁式”通行方式,在这里不起作用。
为什么同是一个人,在两种情况的表现却有很大的不同?追根寻源还是这些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注重了经济发展,追求经济效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公民素质的教育。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没跟上。日子过好了,但相应的文明水准没达到。这就是现实国情。
毛泽东主席早就说过:“人的因素第一”,说明“人”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但这些“人”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关键是素质决定的。素质怎么提高?还是靠政府的力量。目前,提升公民素质势在必行:一是要与我们的经济发展相匹配,如这方面再不改善,势必拖经济增长的“后腿”,减少GPD的“含金量”;二是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大,也迫使我们要提高百姓的素质,否则无法与国际接轨;三是所有国人也希望有一个和谐环境。所以,提高全民素质应多管齐下,根据不同区域逐步进行,特别是从娃娃抓起。继续加大投入改善生存环境和受教育的权利,扩大宣传的普及面,树立正、反面典型。
总之,为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交通更通畅,提高公民素质是全社会的大事。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是当之无愧的“牵头人”。
本文为独家供给搜狐汽车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