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心法篇
一
人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肯定每个人都想过,但估计没有人能够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外在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哲学其实就是探索世界变化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这里的世界其实包含了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人的内在世界,这个世界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的,因此,有的人经常会说:“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他到底是咋想的?”而另一个世界则是指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对应的外在世界,这个世界是能够被人的感觉所感知的,通常又被称为客观世界。其实,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哲学中,通常把这里的对立统一称为一对“矛盾”,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这个概念的原型应该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个成语故事了,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发现,矛和盾一方面是对立的,矛是矛,盾是盾;另一方面,矛和盾又是统一的,因为有矛的存在而显出盾的存在来,因为有盾的存在而显出矛的存在来,也就是说,没有矛就无所谓盾了,没有盾也就无所谓矛了。同理,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红酒没有绿,没有天就没有地,所以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即为对立统一。矛盾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二
如果用心就可以发现,任何事物其实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面,比如,桌子上放着一个杯子,人的视觉所能看到的只有这个杯子的正面,而背面是永远看不到的,即使是从上面观察到整个杯子的四周,但杯子的底面也还是看不到的,如果没有光线的话,则连正面都看不到了,因此,现实生活中欺骗我们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我们的眼睛了,此时就需要我们的脑子发挥作用了,虽然看不到杯子的背面或者底面,但发挥我们通过学习和想象,那个杯子的背面其实就映在我们的脑子里了,也就相当于是看到了杯子的背面了,这个过程其实就叫做能动反映,人的主观世界其实就是人脑对外在世界的能动反映的基础上形成的。但能动反映也是有限的,如果事先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在杯子的背面画了一个图形,如果光靠能动反映,我们是无法知道被子上到底画了什么的,如果想知道,则必须用手把杯子的背面转过来,才能看得见。这里其实是说明了一个想和做的关系,想和做在理想状态下应该是统一的,也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想把桌子上的这个杯子摔碎,就能马上把这个杯子摔碎。但由于后天环境的限制,现实生活中是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因为涉及到一个“对”与“错”,“能”与“不能”的关系。
三
“对”与“错”同样也是一对矛盾,没有“对”则无所谓“错”了,没有“错”也就无所谓“对”了,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和“错”是相对的,需要分情况分时间分场合去区别。而“能”与“不能”则只能是对立了,因为“能”了就不会“不能”了,二者的关系是绝对的。
生活中的对错,很多情况下是分不清楚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东西,而在某些情况下又是错的,此时就要看对与错的比重和分量了,如果对的成分多,就按对的来,那么则对上加对了,但如果此时对的分量轻,则说明对上加对是错的了,就按错的来。虽然对的反面是错,但就和黑与白之间有无数种灰色一样,都是有个“度”在其中的,因此想问题、做事情必须有“度”的把握在其中,如果离开了“度”而泛泛地去谈“对错”,则陷入了一种片面,得出的结论也就无法正确反映客观规律了。
四
养生之道在于养心,心应该就是人脑对外在世界的能动反映了,养心其实是在养脑,因为人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脑跟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有关联,同时也跟外在世界有关联,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心。这里的心当然不是指心脏了,因为心脏其实是个“水泵”,是不具备人脑所具备的功能的。
事实已经证明而且还将证明,在目前已知的世界中,人类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物种了,人类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会想、会说、会做,这应该是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显著区别了。
养生之道在于养心,养心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要求,以使得自己的主观思想与外在世界相统一,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而哲学恰恰就是一门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学问,到此,才算是找到了本书写作的出发点。
第二编 调节篇
一
这里的“调节”除了要表达现实生活中“调节”的意思之外,更主要的是想表达哲学中“调节”的概念。
那么养生到底需要调节些什么呢?
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其实都有个“度”在其中的,这里首先需要调节对象就应该是这个“度”了,“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指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超出了这个度,则事物的性质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对立统一的双方的地位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度”这个概念呢?
中国成语故事“画蛇添足”其实就是这层关系的形象表述了:几个人在比赛画蛇,有个人本来已经第一个画完了蛇,但由于各种原因,又给画好的蛇添了几只脚,结果成为“四不像”了,由第一变为了倒数第一。这里就体现了“度”的重要性了。
但回头一想,如果给蛇添了四只脚,然后又在蛇头和蛇身上做了点文章,那么画出来的到底会是什么呢?答案或许会是“龙”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成语就该改为“画蛇成龙”了。这里就体现了谬误的重要性了。
估计旁边的人看到了这条“四不像”的怪物,感觉到有些意思,便回家捉摸起来,在“四不像”的头部点了两只眼睛,然后给这个“四不像”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龙”,那么则成为“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了。这里就体现了创新的重要性了。
以上三个成语故事其实形象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公式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四不像”怪物是对“蛇”的否定,而“龙”则是对“蛇”的否定之否定了,双重否定其实是肯定,没有“画蛇添足”,哪来“画蛇成龙”,又怎会有“画龙点睛”呢?
二
养生的关键点其实就是在于调节自己的思想了,需要达到何种程度呢?
这里还需要讲个成语故事了“指鹿为马”:有个人指着鹿偏偏要说成是马。明明就是鹿,为何要说成是马呢?
这里先谈一下“鹿”和“马”的关系,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前边在心法中已经提到,人的主观世界是人脑对外在世界的能动反映。这里的“鹿”属于外在世界,而“马”则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了。明明是“鹿”,为何就成为“马”了呢,问题就出在了“能动反映”上了,或许“指鹿为马”的这个人以前就没有听说过有鹿这个概念,或许这个人以前见过的鹿全是马,或许这头鹿长得很像马也说不定,再或许这个人本来就知道鹿和马的区别,是故意说成马的。
在哲学中,这里的“鹿”是“真像”,“马”是“假像”,都是外在世界留在人脑中的映像,这种映像本身是没有什么真假的,“真像”和“假像”其实都是真实的映像。
换种角度,“鹿”是事物的真实本质,而“马”则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了。
现实生活中只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避免“假象”的干扰了。
调节自己的思想就是要达到使自己的主观映像和客观映像相符合,并且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程度。
三
养生需要调节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调节自身的状态,首先就是要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了。
如何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呢?
首先,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良性循环中,简单讲,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一点应该是做人的原则所在。
现实生活中,如果真正做到了不伤害他人,那么也就不存在违法乱纪的现象了。单就法律来说,其实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的,其首要目的也是为了保证他人不受伤害,其次才是保证他人在受到伤害后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救济和帮助。
其次,要敢于面对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畏惧失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在畏惧成功了。在不伤害他人情况下的失败,其成本应该说是最小的,其后果也是最轻微的了,自己就能够对这种失败负起责任,从而才能从失败中摸索到成功的经验。
勇于面对失败,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失败之后不要灰心丧气,不要迷失方向,更不要丧失对未来的希望。只要人活着,就有实现理想的希望和能力,来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再次,要善于克服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通常情况下,这种思维模式所产生的结果是合乎情理的,按照思维定势去做,也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其主要根源是以往的经验。但事实告诉我们,经验也有靠不住的时候,因为经验根源于过去,根源于历史,但现实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这样就会形成经验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更不用说经验与未来的差距了。
一旦经验与现实出现了差距,仍然根据思维定势所产生的方法去实践的话,就会感觉诸事不顺,其根源其实是实践的方法已经脱离了现实,脱离了客观实际。
摆脱这种窘境的方法就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今天,因为昨天已经成为今天的历史,今天将会成为明天的历史,而我们所能够把握的却只有今天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其实就是时间,时光一去不复返。时间的轨迹与堆积形成了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着无数的失败与成功的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通过总结就能发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了,把握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也就找到了开启今天大门的金钥匙了。
四
养生除了要调节自己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之外,就是要调节自己的身体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身体不仅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实现未来美好愿望的本钱。只有健健康康地活着,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奋斗,为了明天,为了理想,为了爱。
那么如何调节自己的身体呢?
首先,要找准自己身体的生物钟,按照自己身体的生物钟安排作息时间。简单讲,就是困了就睡,饿了就吃。
睡眠首先是为了使人脑得到充分地休息,只有脑子清醒了,想问题、做事情才会少出差错,差错出的少了,成本也就低了,收益也就最大化了。
睡眠也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功能,因为身体的活动是需要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的,当人在醒着的时候,氧气和营养主要供给了用于活动的器官,其他器官则处在了相对劣势的地位,甚至处于一种休眠状态。而在睡眠的时候,一方面,白天那些经常活动的器官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另一方面,氧气和营养则供给了那些休眠的器官。这样身体的氧气和营养供给才能达到相应的平衡。
而吃东西则是为了给身体供给营养了,所以困了就睡,饿了就吃。困和饿无非是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了,类似的信号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细心体会。
其次,就是不要讳疾忌医,生病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功能,因为每一次生病,其实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次大作战,免疫系统只有经常处于待命状态,才不至于在大战面前打败仗。这一点是从《百家讲坛》中听到的,也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有些病是能够靠身体的自我防御和调节系统自行恢复的,但必须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了,睡眠和营养就是身体战胜病魔的弹药,如果一个士兵上了战场,却没有了弹药,那么他的生命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有些病靠身体的自我防御和调节系统短期内是无法打胜仗的,活着有些病本身破坏的就是身体的自我防御和调节系统了,这时就要靠药物和医生的帮助了。
此时需要的就是把自己的病情和感觉彻底地对医生讲出来,供医生去判断,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病的产生也是从无到有,由轻微到严重的,当然恢复也是有一个时期的。医生和药物在其中无非是起了一个帮忙的作用,医生是军事,药物则是特殊弹药,最终打胜仗还是需要身体自己的自我防御和调节系统了。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要学会发现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并及时按照信号的指示,及时采取行动,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大病的产生。
至于看病时所选的医生和药物,个人的理解是,对于疾病来说,西医见效快,能够缩短病症对身体及生活产生影响的时间,能够及时减轻病人的痛苦,但应该说西药对于人的肠胃系统是有副作用的,因为都是一些化学和生物制剂,这些药物将对病症有效的成分集中起来,达到加速战场胜利的目的。而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从身体的整体出发,采用一些中草药,激发身体自身的防御和调节系统,达到战场胜利的目的。中西医结合才是治病的王道,应该尝试使用西医的研究方法将中医及中草药加以提炼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和新的医治方法和新的药物,实现医学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三编 静心篇
一
通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气分两种:
第一种:正气。
第二种:邪气。
中医所常说的“外寒湿邪”中的“邪”就是“邪气”中的一种了。
而通常所说的“邪门歪道”中的“邪”也是“邪气”中的一种。
只有身体内的两股气相平衡的情况下,人才会感觉到心静。而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正气”往往是在压着“邪气”的,所以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而我们的情绪才会稳定。
当我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往往就会生气,而生气其实就是在把身体内的“邪气”发泄出来,从而使两股气又回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中来。
所以,“气话”是最可信的了,是人的真实意思的表达,而在“气话”说出来以后,我们会感觉到舒服、爽快,情绪才得以平静。
二
正是因为“正气”压着“邪气”,所以犯罪的人才是极少数,生病的人也是极少数。
所以,“邪气”带来的社会危害以及对身体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所以,才会说“邪不压正”。因为正是主流,是永恒的,是属于大多数的,而邪是支流,只是暂时的,是属于极少数的。
当身体的两股气焦灼在一起的时候,人往往会感觉到不舒服,意味着将要产生问题。此时,就需要去寻找现实原因了,只要能及时找到现实原因,就能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使两股气重新回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中来。否则,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严重后果要多严重就会有多严重,因为“邪”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比如,如果某个核国家的领导人被“邪气”所控制,那么只要他一按下“核按钮”,世界就会爆发“核战争”,从而将摧毁整个地球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当然,这里只是一种极端情况了。
因此“和平与发展”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因为只有“和平”才能避免杀戮,才能避免动荡,才能给未来以一线生机。
三
现实生活中,如果感觉到无法控制邪气了,那就赶紧找人来帮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把气话给说出来,让体内的邪气发泄出来,但必须要找个合适的人选,因为人在说气话时,往往是带着情绪的,而对听者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因而,听者应当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仔细聆听气话的内容,帮助其分析现实原因,一旦找到了这个原因,那么也就意味着“邪气”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人了。
如果还有理智的话,最好选择把气话写出来,自己分析原因,这样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
如果只是由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起的邪气,往往会一笑了之的。但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则须谨慎对待,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比如“气话”—我要杀了他。当说出这句话来的时候,人往往已经丧失了理智,此时绝对不能把气话当真,反而要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原因,以避免成魔。
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没有结果的原因。很多情况下,形成一个结果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在这些多种的原因中,必然有一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原因的话,就不会产生这个结果了。
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在“正气”的帮助下,一定可以找到原因的。
四
到底什么是“正气”呢?其实就是“邪气”的克星了。
现实生活中,属于正气的有:宽容、理解、支持、帮助、爱心、奉献、和蔼、谦虚、善良、忠厚、老实、诚信等。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因为只要有时间,正气就会战胜邪气的。所以,冷静至关重要。
心存正气,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会有无数的正气来支持你和帮助你的。
第四编 沟通篇
其实,现实中的沟通障碍,主要是“正气”与“正气”之间,或者“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沟通障碍了。
但只要能够确定需要沟通的这股气是“正气”,那么本质上是不存在沟通障碍的,即使有障碍,也只是暂时的,两者之间的距离微乎其微。因为两者都是“正气”,本身就是相容的。
因此,沟通要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