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春”雷人,但不是好营销


 叫春雷人,但不是好营销

最近一个广为争议的话题就是宜春的雷人广告:

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

34日,该广告语在国内某论坛曝光,此广告的出处,江西省宜春市旅游政务网的访问量明显增多。目前百度搜索“宜春旅游政务网”,还有17100个搜索结果。

 

尽管工作人员早已把“叫春”广告换掉。但此广告引发的争议和舆论话题却一直扩散式传播。有专家称,这个广告很不错,好的营销自己会走路,会传播。

但问题是,播的内容是不是当地政府想要的,传播中并有没有真的把想要传的内容传出去。不是自动传播就是好营销,也不是炒作就是低成本。殊不知,如果炒不好,反倒会给品牌蒙上一层阴影。

而阴影就如同阴魂一样,想要散去还真有点困难。

 

事实证明,宜春的“叫春”传播太成功了,最后是“叫春”进入了民众的心智而不是春。

 

你敢假想一个场景吗。

一个哥们去旅游回来。

同事见到:“好久不见,最近去哪了?”

“旅游去了”,这哥们颇具兴致地回答。

“去哪了?”

同事问。

“宜春”,你不假思索的回答。

同事:“哦,叫春去了”。一阵哄笑。

 

宜春,定位本想着“春”,但是,随着一句雷人的广告却变成了“叫春”。

至于有些人质疑这是一场炒作。

我建议把质疑两个字去掉。这就是一种炒作。炒得水平也很“高”。基本上谁都看出来了。

就像春晚赵本山向全国人民普及“植入式营销”一样。

大家现在都把本来应该“润物细无声”自然而然的营销渗透过程透过一种小学生都能看懂的方式来行进拙劣的表演。结果,炒作挺火,传播挺好,效果一般甚至形成负面响应,那就只能算是“白炒”。

 

宜春这次炒作,与营销策划学中经常提到了一个故事很相似。但只是形似,不而是神似。

 

说日本有一家SB公司,生产的产品是咖喱粉。有一段时间,这家公司的产品滞销,堆在仓库里面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破产了。

 

于是,该公司想到了炒作。低成本营销的好方法。他们在《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刊登出这样一条广告:

 

SB公司专门生产的优质咖喱粉,为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现决定雇数架直升飞机到白雪皑皑的富士山顶,把咖喱粉撒在山上。从此以后,我们看到的将不是白色的富士山,而只能看到咖喱粉的颜色了……

 

富士山就是日本的象征。在这样神圣的地方,居然有公司胆敢撒咖喱粉?SB公司的广告刚刚刊出,国内舆论一片哗然。

很多人对如此的言辞难以忍受,都纷纷指责SB公司。本来名不见经传的SB公司,连续好多天在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种新闻媒体上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在一片舆论的声讨中,SB公司的名声大振。在SB公司广告中所说的在富士山撒咖喱粉的日子前一天,原先发表过SB公司的报纸都刊登出了SB公司的郑重声明:鉴于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本公司决定取消原来在富士山顶撒咖喱粉的计划……

 

反对的人们欢庆自己的胜利,田中和SB公司的员工们也在欢庆他们的胜利。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全日本的人都知道有一家生产咖喱粉的公司叫SB公司,并且错误地认为这家公司是一家实力超群、财大气粗的公司。很多小商小贩都纷纷投到SB公司的门下,大力推销SB公司的咖喱粉,SB公司的咖喱粉一时间成了畅销产品。

自此,在这次炒作中,民众赢得了胜利,SB公司赢得了传播。

 

这个小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司触犯众怒,但却突出了他们的产品——咖喱粉。换句话讲,公司亵渎富士山的行径遭人反感,但咖喱粉是无辜的,老百姓在这次媒体炒作中误以为是个大品牌的产品,结果,炒作后一个心智定位悄然形成,SB咖喱粉,大公司的品牌。

为什么是大公司?

能雇飞机得花多少钱? 潜台词:公司财力雄厚。

覆盖整个富士山的需要多少咖喱。潜台词:公司产量领先。

 

虚晃一枪,没花啥钱,居然换来了消费者如此的心智定位。如此策划,高明。它的效果要比在电视上打广告“SB,专门生产咖喱”要好不知多少倍,后者花的营销费用却是前者的无数倍。

 

宜春,也玩的是虚晃一枪。

他们知道,叫春一出来,肯定吸引眼球。肯定会被骂,肯定有争议。

所以,他们就让这个广告出来一下下。

露一下脸,争议一产生,就换掉了。

 

宜春官方放出话来,不是迫于舆论压力才撤掉广告的。这条广告语是他们广告语征集中的一条。现在挂上网,就是为了征求网友们的意见。以后还将陆续公布广告语,最终根据网友的反应,来确定宜春的对外宣传口号。

 

这点还比较高明,先用一个吸引眼球的广告把人吸引来,然后定期给你一个新广告。

可是,遗憾的是,人们只会记住印象最深的。

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

而其他的广告:

宜春归来不看月——月亮之都宜春

宜人宜业美如春——宜居之城宜春

江山多胜游——森林宜春

有“锂”走遍天下——“亚洲锂都” 宜春

 

所谓的广告展播,就是让你越来越混乱。

你看到宜春的准确定位了吗?

没有。

定位法则中有一个最通俗的原理:什么都是就等于什么都不是。

如果说宜春定位是“春”。

那也是个错误。

在所有国人心中,春城属于昆明

说自己“属”春,那无异于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充其量是个单相思。

 

所以,纵观宜春这次炒作,如果这个城市定位是色情产业,那么绝对叫春有理。

但是,很明显宜春是要突出自己“春”的形象。为了吸引眼球,多加了一个字,“春”意差了十万八千里,春没了,笑柄却有了。

 

现在,城市营销似乎很迫切,迫切到不惜损害自身形象来换取知名度,就让人看不懂了。

 

所以,笔者再次强调低成本炒作里的两个关键要点。

 

你想要传播的内容,在炒作中有没有传。

炒作传播中,能否形成准确的心智定位。

 

如果没有,即使是轰轰烈烈的炒作,充其量只是雷人,但不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