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持以怎样的批判精神


    评价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自进力,最先考虑到的就是:他们是否拥有站在当下历史高度的文化视野与批判精神。

    一谈到批判精神,人们就想起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投出的锋利无比的思想利剑。那是在闭目塞听的世界里振聋发聩的吼声,是在熟视无睹的昏暗世界中炸开的一道霹雳和闪电。

    广义地说,“所谓批判,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作出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08001.html?si=1&wtp=wk)狭义地说,批判是人们运用主体自身持有的价值精神,对于与之相悖的社会存在及现象所进行的基本判断、评价、批驳和否定,是主观确认的一种价值裁决。

    当一个社会已经丧失了——对新的生产方式做出社会选择的起码能力,而人们对它依然不温不火、抱有幻想之时,鲁迅那种锐利的批判精神就是一副最好的良药。

    但是,当一个社会已经选择了与世界接轨,开始与封闭落后的生产方式做最彻底的告别,在这个没人知道路在何方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社会以市场化方式向着工业社会迈进的历史阵痛中,我们是趁着社会转轨的危难之际落井下石——机械地坚持鲁迅的批判精神,还是挺身而出——站在当下历史的高度,为国、为民寻找可行之路?!

    需要知道,人类的处在历史转型期的批判精神,需要站在当下历史高度的文化视野中来确立,更要依据拥有这种发展视野的批判理性引领人类社会去践行。

    就是说,真正的批判精神是具有建设作用的。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是针对人们普遍沉迷在落后生产方式及其文化精神之中而不知,其建设作用就是打碎千年不变的封建社会——为迎接新的社会形态做好必要的思想奠基。

    而倍受网络追捧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政右经左版),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所坚持的批判精神,仅仅属于狭义的那种:运用个体自身持有的价值精神,对于与之相悖的社会存在及现象所进行的基本判断、评价、批驳和否定,是主观确认的一种价值裁决。

    持有这种批判精神的人,根本不懂“站在当下历史高度的文化视野”为何物。他们以为处在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只有尖刻无比、毫不留情地批判这个国家、人民及其劣根文化、彻底解构之,才是知识分子的良知;以为只有灭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用西方的普世价值取而代之,才能达到与西方国家齐肩的文化视野;以为在国家社会遭受市场动荡、发展性阵痛及其带给人们各种困惑之际,在其背后捅进一把‘批判精神的利剑’,才是拯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这种‘批判精神’的彻底性,已经达到社会解构、国家解体,以牺牲中华民族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社会主体性地位为代价的“高度”。

    在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历史转型期,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精英,仿佛不懂得如何站在当下历史发展的高度——运用我们掌握的先进知识和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跨越出谋划策、添砖添瓦;仿佛不知道真正的批判精神,恰是在社会建构、文化改造与创新发展的实践文化基础上,才能使落后的思想文化无以藏身——而最终达成。

    处在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持以怎样的批判精神,确实需要重新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