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政府报告中“监督”问题阐述的科学性


今年两会,温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艾君观察认为,如果我们从2008、2009、2010这三年政府报告里关于“监督”问题联系起来看,是有目标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可以领略到政府执政的思维和理念是有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逐渐稳步展开的--

 

博谈两会之八

〖解读(3)〗

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有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稳步展开

浅解这三年政府报告中“监督”问题

阐述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艾君/文

 

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报告再谈“监督”问题,说明社会监督对政府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向社会表明政府做好工作的态度和决心。

2008、2009到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都涉猎了“监督”的问题。艾君观察认为,如果我们从这三年政府报告里关于“监督”问题联系起来看,是带有目标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可以领略到政府的执政思维和理念是有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稳步展开的。

 

解读:三年政府报告中“监督”问题表述的科学性

 

研读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监督”一词出现了十几次。例如,“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合理界定和调整行政执法权限,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坚持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行政权力监督,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自觉接受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等等。

2008年报告出现最多的是“行政监督”,包括“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权力监督”,大都是强化政府自律和制度完善为主要内容。也提到了要“自觉接受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等社会监督职能。

2008年报告里“监督”一词的运用,折射出这一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政府行为的自律和廉政建设等内容同时也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这样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思维,这体现了政府加强廉政建设、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及政府和人民之间互动的亲民政策。

细读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在布置工作任务时“监督”一词的运用与2008年有所不同。在数量上尽管使用了不到10次,但次次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用和侧重点与2008年大不相同,绝大多数都与民生有关,都与强化社会监督职能有关。例如,“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推进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

2009年的政府报告,将“监督”提到另一个层面去认识,强调了“民主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专门监督”。尤其强调“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用了“高度重视”来加以强调这两种监督的重要性。这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意民生和为民做事的有作为。

通读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感悟更深。温总理在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时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直接关系政权的巩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报告指出,要把查处违法违纪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

报告强调,切实精简会议和文件,特别要减少那些形式重于内容的会议、庆典和论坛。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体现了政府的胆识和勇气,体现了政府的阳光政策。

 

分析:三年政府报告中“监督”运用的系统性

 

2008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谈监督问题,着重强调在打实“内核”同时“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这样阳光政策思维,这可以理解成政府“动员令”。要求政府要“重视自律、自我监督”,也就是说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重视廉政建设”。同时,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行为。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里谈监督问题,巩固“内核”,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这可以理解成吹响了接受监督的“号角”。也就是说,政府在加强巩固自身建设同时,必须让社会有知情权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可以说,向社会发出了接受监督的号令。报告里突出了两大监督权,即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提出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更加侧重“社会各种监督”的职能,这是重视民意、民主、民生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而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却出乎意料地让政府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检验,可以说这已经进入了执政为民的“战斗”。报告里直接用了“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具有很强震撼力的语句,这是魄力和自信的体现。

如果我们将这三年“监督”一词的使用,贯穿起来,联系起来看,从“动员令、吹响号角到奔赴战场”,政府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可见一斑,即,要带领亿万人民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大业有建树、有成就、有历史可以记载的业绩,必须先练好内功才能取信于人民,同时要内外结合与人民心心相映、血肉相连,才能在建设祖国大业中经风雨、见彩虹。

三年政府报告中“监督”运用的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艾君认为,这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和保障人权的精神,反映了政府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凸现了政府对社会监督重要性的逐步认识,同时表明了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决心。这是重视民意、民主、民生的具体体现。

 

感悟:三年政府报告中“监督”意义的共同性

 

综合起来看,艾君认为,这三年的政府报告中关于“监督”一词在功能上的使用是带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也是有步骤、有目的地循序渐进的过程。2008年重点强调了政府行为的自律和廉政建设等内容,这是执政理念的体现;2009年侧重于“社会各种监督”的职能,这是重视民意、民主、民生的体现,也是政府自律行为的体现;今年,从“监督政府”到“批评政府”的过渡,是一种进步,说明国家领导人扩大人民民主的意识更加明确,决心更大。这是政府倡导、引导社会监督行动的体现。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不仅表明一种亲民态度,而且表明了政府的一种姿态,折射出政府做好工作的决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府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扎实、做透明、做阳光了,就不怕任何监督。“身子正不怕影子歪”,接受社会监督就更有胆量、更有魄力、更有能体现出政府的公信力。就敢于大声喊:“心底无私天地宽!”

同样,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监督政府的权利,这是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的重要内容。倡导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创造条件,让公民批评监督政府会促进政府改进工作,政府的执行力也会变得越强,与人民的关系也会更加密切。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体现了政府的胆识和勇气,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政府的阳光的政策,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意民生和为民做事的有作为。

也许有些官员腐败问题有时让我们产生厌恶,但作为公民,无论我们如何评价政府,看待政府,有一点无可质疑,那就是政府与人民有个共同的目标—为民族复兴大业、为国家兴旺昌盛而不懈努力和奋斗。这是共同的冀望,也是共同的追求。(艾君/文,2010年3月10日于北京天为堂。本文系2010年中国网两会特约稿)

 

2010年两会博谈

浅解三年政府报告中“监督”问题阐述的系统性

科学理解“城乡选举平权”的时代意义

〖报告解读〗如何理解温总理对文化作用的精辟阐述?

“三八节100周年”之说是否存在着民俗误解呢?

让网络参政议政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的新时尚

解读:温家宝总理心中的“农民主体论”

2010年全国“两会”看点和热点前瞻

打造“文化名城”才是世界的北京

切莫把“农民”与“村民”混为一谈

农民与农民问题的探讨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