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后面的三个规律


  首先,我们觉得数字鸿沟是一种信息交流中间存在的鸿沟,或者说它是一个"比特流"的鸿沟。在信息交流这个范畴之内,它和我们的物质流是不同的。我们知道物质的流动符合从高密度到低密度这个方向。但是,信息交流要求交流的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之下,是没法进行很好的交流的。

  比如说,为什么对牛弹琴不可能呢?因为人和牛没法交流。只有两个知识水平相近的人,他的交流力度才是最大的。因此我说信息交流必须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规律。

  第二个方面,我认为数字鸿沟是个经济现象,它符合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网络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个"双拐点现象",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它有第一个临界点,只有达到第一个临界点,才可能有爆发性的增长。到第二个临界点的时候,增长会开始缓慢下来。数字鸿沟存在这种现象,如果你达不到一个临界点,我们的网络产业或者网络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你想填平数字鸿沟,不可能有办法。这是第二个规律。

  第三个方面,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鸿沟。我们在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上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问题,我们说它也是数字鸿沟。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上存在一种"马泰效应",学习越好的,越爱学习,创新越好的人,越追求创新。创新不好的地区,学习能力弱的人,也都不喜欢创新和学习。这种"马泰效应"非常明显。

  我们认为数字鸿沟后面有这三条基本性的规律。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时候,我们觉得也应该有一些办法需要提出来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简单地把数字鸿沟分为三类,一个是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解决这三种鸿沟的办法是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认为消除国家间的数字鸿沟的办法是应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数字化起来,而不要急于去填平它。就像我们设立经济特区一样,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要消除国家间的鸿沟,首先应该扩大这个鸿沟。我认为这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什么?

  我们知道,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在全球评选了9个将来最有希望诞生新经济的城市,其中发展中国家评了两个,一个是我们国家的苏州,还有印度的"班加洛过"。他为什么评选苏州为中国将来新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呢?一个地区,特别发展中国家的地区,要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向国际标准靠拢的地区,可能有这么几个条件:第一,自然环境比较好,我们知道新经济需要有好的自然风光,风光可留人;第二,需要法制环境比较健全的地方,不仅科技是生产力,法制环境也是生产力;第三,智力资源比较密集的地方。我们认为要解决国家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首先应该培育出几个这样的地区来,由这些地区和国际接轨,才能减少国家间的数字鸿沟,这是我们第一个看法,就是让一部分人,一个地区先数字化起来。

  其次,解决地区间数字鸿沟问题的办法,我们认为恐怕要靠政府的作用。因为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任何一种产业、一种新经济产业的发展,都要在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才有可能进入爆发性的增长。

  今天上午侯自强先生说到网通的发展,可是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用户,网通也没有办法发展很快,这个临界点或者临界用户的数量,我们认为应该由政府来培育,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觉得在解决地区间数字鸿沟的时候,政府应该通过转移致富,或其它一些财政方面的政策,帮助一些不发达地区发展网络经济。

  第三,我们觉得解决人群间的数字鸿沟,恐怕要靠科普和教育。这就是今天上午各位专家谈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等各方面的问题。

  总之,我认为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且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它更多的是一个经济现象,不是说政府引导引导就轻易能解决的。政府引导应该引导到比较恰当的地方,而且应该以市场经济规律来引导,不是简单地搞一个两个计划或搞一个两个什么指标就能完全消除。以后这些计划和指标恐怕都会浪费。因为,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特别快,五年的时间太长了,会发生很多事情,我们既要赶超,又要防止浪费,这是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