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大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一直在关注国际社会对于海地的援助。这个国家自从1804年独立以来,可谓多灾多难。两百多年间,无数的独裁者和傀儡相继执掌政权,以至于到现在,海地政府仍旧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无数叛军和反政府组织在这个国家各自为政;而经济上,海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次大地震使得海地雪上加霜,一位接受采访的海地难民说:“这里缺少食物,缺少水,缺少药物,但是最要命的是,这里缺少一个有效的政府。”
海地地震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中国政府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伍到达了海地首都太子港。随后,中国政府的救援队伍、救灾物资、援助资金也不断的追加。
在这场大灾难中,中国政府的表现,我认为是可以打满分的。我在这场救灾中看到了一个经验丰富、高效务实,并且对国际事务负责任的大国的表现。
想必很多人都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记忆犹新,在那场灾难中,中国人承受了难以磨灭的痛苦,也经历了罕见的救灾困难。由于道路堵塞,当时的第一批救灾队伍不得不轻装步行进入灾区。而在此次的海地救灾中,中国政府明显地吸取了2008年汶川救灾的经验,在15小时之内便集结了60人的专业搜救队员和医疗救护人员,并携带了大量专业救灾器械与物资、药品飞赴海地。而援助的物资,也都是震后的海地所急需且有针对性的:帐篷、净水器、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等。把海地的国民当成中国的国民,把海地的灾难当成自己的灾难,把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当成自己的责任,我想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之处。孔子曾说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孟子也在描述其理想中的社会时这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并使这种思想在国际上也渐渐有影响力。
其实转念一想,当今世界上各个强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限于经济、军事、版图、人口之类的硬实力的比拼,更多的是集中在文化影响力这种软实力的较量上。硬实力与软实力属于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没有硬实力,则无法支撑起国家的“形”;没有软实力,则无法体现出国家的“神”。形神兼备,则国家昌盛。还是以这次海地大地震为例,如果中国没有硬实力,则救援队不会有能力在不到二十小时的时间里就赶到灾区;如果中国没有软实力,则根本不会全力投入参与国际救援。
同理,企业和国家一样,都是一种组织(当然,国家要比企业复杂很多)。企业的壮大和国家的崛起在道理上是相通的。一个企业仅仅靠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源源不断的资金流等“硬实力”就能无往不胜吗?我认为是绝对不可能长久的,“软实力”才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长久保障。“软实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企业的责任心。企业的责任决不仅仅是面对股东、投资者,更是要面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我常常对员工说:不要想着我们是在制造3G产品然后卖出去,你们要想的是,由于我们的努力,中国在3G技术上将获得领先的地位,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带给我们的国民生活方式的进步,最终促进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才是企业的责任所在,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