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更多学术语言“植入”两会


喜看更多学术语言“植入”两会

 

白 明

 

由于在虎年春晚上植入的广告太过于明显,前段时间,“植入”一词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然而,对于“植入”这个词汇也不能够一概持否定态度。在不该做广告的场合广告植入固然值得商榷,但有些植入却十分值得赞赏。在今年的两会上,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许多代表,发言都具有很高水平的学术性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03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做了《政府工作报告》。笔者注意到,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内容上并没有拘泥于正规化的官方语言,而是立足于实事求是,将有些学术性语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加以直接“植入”。

举例来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通货膨胀的讲述就是一个学术性增多的领域。在前年和去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是谈论控制物价上涨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中,2008年的“定调”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 而2009年的“定调”则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 在本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通货膨胀的论述就更加丰富了,以至于最大限度体现出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自然资源等诸多学科的综合学术内容。温总理除了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还特别强调了之所以这样提物价涨幅目标的背景,这就是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数了数,连同标点符号在内,《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学术性内容的“植入”一共有79个字。

长时间以来,我们总是要求各种工作报告尽可能做到语言简练、直白,让大家伙能够听得懂,这是十分值得提倡的,今后更加要提倡之。按照这样的导向,许多专业性语言在各种党政会议上也要被“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做,的确能够体现出正确的学风与工作态度。想当初,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曾经谈到,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在很多时候,这种“泥腿子”语言对问题反而讲得非常到位。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显得“深层次”了,有些问题用大白话来说反而很难概括全面和准确。事实上,在当今社会,血多过去的学术语言也在逐渐“下放“为老百姓的大白话。比如是,现在的老百姓没有几个人不知道WTO为何物,而关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老百姓更是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将一部分专业性语言作为官方语言的补充也未尝不可。从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出,许多内容具有相当高水准的学术含量,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听众”的消化能力在不断提升。

总的来看,这次“两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大会。除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外,许多发言和提案都体现出相当高水准的学术含量。看来,“植入”学术性内容是一个大的趋势,不仅说明我们的政府部门正在不断努力提高执政的可行性,也可以看出广大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畅所欲言和参政议政中所倚重的科学精神,更代表了全体人民不仅热心于关心国家大事,而且越来越善于从科学的视角看待国家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植入是大好事。因而,我十分乐于看到许多学术语言植入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