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很多孩子家境都比较富裕,从小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环境中,从来不知道苦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很多孩子上大学后无法面对困难,不少大学生需要一个心理转化的过程。由此看来,如何正确对待苦与乐对孩子的成长进步也致关重要。这里谈一谈如何正确对待苦与乐。
所谓苦,是指与人的物质同需要和精神需要相悖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所谓乐,是指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符所引起的主观体验。苦和乐是对立统一的,没有苦就没有乐,没有乐也就无所谓苦;苦与乐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在许多情况下确实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正如中国有一句成语所言,即“苦尽甘来”。那么,孩子尤其是中学生、大学生们应该如何对待苦与乐呢?
⒈正确认识苦与乐的辩证关系,敢于吃苦
梁启超曰:“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这句话充分说明以锻炼人的品德、磨炼人的意志来看,吃苦并不是坏事,苦可以转化为乐。古今中外,但凡事业上有成就,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几乎都是在艰苦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学子都要敢于直面人生磨难,自觉地多吃苦,经受锻炼。
⒉要勇于克服自卑心理
一个人最可怕的并不是生活中出现了苦恼和烦闷,而是苦恼和烦闷之后的心理自卑。有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挫折和失败,就认为“人生比黄连还苦”,个别人甚至自暴自弃。这种自卑心理会窒息人的进取精神,要战胜暂时的困难,就要克服自卑感并顽强拼搏。贝多芬有一句名言:“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让它无法使我完全屈服”道出了多少真理?
⒊要在学习工作中获得乐趣
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对广大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并不容易,那么就要有勇气去接受挑战,不要在工作上“挑精拣肥”,更不能让自己成为“跨掉的一代”。要有克服的勇气、脚踏实地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去面对工作、生活。有些大学生敢于去边远地区去,或到农村去施展才华等等,当他用吃苦的精神换来成功时,他就能从这些艰苦的工作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并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愉快和幸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觉地吃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