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盎司创意的价值


周二,被交大陈老师邀去参加某创意产业会议。会后登上金茂54楼喝热气腾腾的巧克力,——哥喝的不是热量,哥喝的是创意。窗外才气横溢的黄浦江在黄昏中游走,世界财富如四周的大楼在陆家嘴生长,春天到了!

唉,马云拿望远镜都找不着,创意的春天在哪? 

一、衰退的想象力

无言。中国的原创。

1、若干年前,外国气候会议创作出“融化的企鹅”新闻,2009年,北京,冰雕的企鹅成为一群冰雕的孩子,新闻惊呼:未来在融化。抄袭。

2009年,国外刚刚脱裤子坐地铁,不多久,中国广州,一群年轻人野脱裤子坐地铁。一点也不要修改。惭愧。

2007年,WWF在悉尼举办“地球一小时”活动,据说2008年中国北京就举办过“地球两小时”活动。惭愧。

我们处在产业链的下游,正反都是拿来主义,我是流氓我怕谁?

没有先锋意识,没有文化的重视,没有策略,没有办法,这就是我们的创意。

2、中国网络的思路大都来自国外网站,克隆是我们唯一擅长的武器。

3、我们喜欢听郎咸平说话,他常说到事物的本质。郎教授说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我们看看中国很多产业,最可能有创意也最需要创意的链条都控制在上游设计和销售环节的他人手中,连图纸都是国外的,我们只要按照图纸傻干活。我们号称是世界的制造工厂甚至是相当于一个车间,对产业链没有思路的贡献,没有一个叫做中国创造的环节,我们做的就是简单的加工,没有发言权。

汽车设计你试试中国创意?克隆外形?那是国际专利。

人才为老外培养,特殊人才被美国引进,上游的高品质的想象力被抽去大半,处在下游加工制造环节的中国喝什么?什么人将或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力?

崩溃。 

二、创意是何物

1、创意原则

14年前,我接受的创意三原则是,原创新、轰动性、相关性。

对比三原则,中国大地上的策划,轰动有了,也相关了,就是没有原创。

原创需要什么?想象力。

2、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这句话是谁说的?孔子。孔子的原话是对他的学生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我们细细解读“举一反三”:

“反”是不是通假字“返”?我看像。反:回来,回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现代词典一般都这样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一反三”的同义词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说的是创意方法。

我的经验是,在看一份报纸的时候,在读一本杂志的时候,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我常常会获得启发,常常“举一反三”。一篇新闻,一个活动,一个广告,一段文字。。。是否产生联想?创意的方法可以交流,但我没有办法做到,教会你想象力,教会你具有激情。

我特别关注其他行业的创意,如果举一反三,也为你的行业所用,也可以出好的创意。

“举一反三”完整的话是:举一反三,孺子可教。反过来说,孺子若可教必先学会举一反三。

3、创意产业

说着说着,还是要说到上海会议的主题——创意产业。

我们都喜欢比尔盖茨所以相信比尔盖茨。盖茨说“创意如有原子裂变,每一盎司的创意都能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奇迹和商业效益。”他说的很调皮。在比尔盖茨那里,创意是有单位的,一个与黄金一样昂贵的单位——盎司。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全球,“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
有意思的是,“创意产业”的概念诞生于一个老牌的世界制造工厂——英国。据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并亲任主席。布莱尔把推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有效方法。1998年,英国出台《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创意工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
英国是最早的世界工厂,现在是世界最早的创意国都。之后有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韩国等地,都将“创意产业”纳入到政府战略中。近期看新闻,注意到杭州市正在行动,杭州也将被贴上“创意之城”的标签。

德国“对人类的贡献”六大雕塑,德国的“多米诺柏林墙”,瑞典的“哥德堡号重返广州”等活动,都令人津津乐道。我还喜欢悉尼创意。源自悉尼的“地球一小时”,宜家在悉尼沙滩上玩“世界最长的书架”,新南威尔士的州旗拉丁文“初升的太阳多么明亮”——于是诞生了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和世界太阳能之子施正荣。后来我将专门谈谈澳洲人的一些创意。

创意产业,说的是创意经济,更是创意的环境。澳大利亚不可能克隆一个外国创意。那多是一件丢人的事啊。

三、销售要不要创意?

战略、战术均需要创意思维。至今卖产品,拿出的招是红军长征初期,博古、李德之流御愚蠢和僵化的模式,全然不是毛主席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组合,更谈不上25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上写的要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卖产品,如果以为B2B就要僵化,以为产品就是技术语言,那还要“营销”干吗呢?

产品语言需要转换成品牌传播语言,对于转换这一工作,要的就是创意。

只要从阅读者角度反看我们的展览、样本等道具,有没有创意。为什么我们需要给阅读者以创意?因为他们需要在信息的海洋中一下子就要明白你在说什么,一眼就要能抓住他。他们是不愿意像生产者或者技术研发人员一样,在产品语言和技术语言中品读你。你想想,消费者披荆斩棘,分在竞争信息,还要绕开你设置的障碍,找到你,容易吗?再被说服,你还不来点创造性举措,目标受众也做不到。

尤其是死板的文字,充斥着的技术术语,没有想象力表述,不符合语言习惯,不符合人性。

没有赋比兴,也没有风雅颂。

又记起天下文人都晓得的一句话:三日不读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无味的推销啊,不要再发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