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创业板开户的火爆和开市后的大涨大跌,操作更难、风险更高的股指期货市场在前期运作中的“冷清”,显得更理性
文/喻猛国
2月22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沪深300指数期货开户程序正式向投资者启动,但开户现场甚为冷清,很多期货公司还出现了首日“零开户”的情形。据统计,开户首日,全国成功开户的投资者仅约20名。对此,很多业内人士开始担心高门槛导致的冷清场面,会造成一个尴尬的成交量极低的局面,从而影响股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甚至给投资者带来流动性风险。
冷场并非坏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股指期货市场亦不例外。根据境外市场的经验,股指期货上市后的一段时间普遍面临成交量较少的情况。比如,标准普尔指数期货推出的第一年日均成交量为14307手,日经225指数期货推出第一年的日均成交量为18250手,韩国KOSPI200指数期货第一年的日均成交量为4604手,而台股指数期货第一年的日均成交量仅1739手,等等。而这些市场目前都是发展良好,投资者大量参与、交易非常活跃的股指期货市场。
从世界范围来看,2008年股指期货与期权合约在全球场内衍生品的交易额中占36.76%。按成熟市场来计算,如美国期货、期权交易额是其GDP的十倍还多。如果以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万亿元计算,保守估计我国衍生品交易额的潜力应为330万亿元,股指衍生品交易额的潜力则应为130万亿元左右。如此大的市场规模完全可以满足套期保值的需要,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开户冷清”也未必是坏事。回想当初创业板推出前的开户场景,排队、拥挤等火爆现象在各证券公司均有发生,投资者参与情绪高涨,从开户首日2009年7月15日至26日,创业板账户申请开通总数超过18.8万户,而至2009年10月22日开户数则迅速超过了900万户,但如此火爆的开户场面最后带来的却是一场暴涨暴跌的厄运,使许多参与其中的投资者至今仍心有余悸。
“先学习、后行动”
股指期货特有的套期保值功能,使得投资者可以将股指期货市场作为与其对应股票现货转移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场所,投机者可以将股指期货市场作为承担风险、享受风险收益的场所。有人做多,有人做空,所形成的对冲,降低了股市的系统性风险,也将使得在现货市场坐庄炒作单一盈利模式发生改变。这对于我国股市规避高达65.7%的系统性风险有积极意义。
同时,由于其走势往往领先现货上涨或下跌,股指期货市场具有发现远期价格的功能。股指期货时代中小投资者投资股票时,不仅要了解个股上市公司业绩、现货大盘走势,还要更多关注股指期货的走势,利用股指期货的预期价格发现功能提前买进或者是卖出个股。即使投资者不参与其中,也必须关注股指期货的运行趋势,掌握股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在股票市场进行操作。
与创业板推出前开户的火爆场面比较,股指期货推出前的“开户冷清”场面,一定程度说明中金所长达三年多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前期持续的风险提示,投资者对股指期货的产品特征和风险程度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对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态度比较冷静和谨慎。因此不会盲目开户,大部分投资者已经对是否参与这个市场、何时参与这个市场心中有数,“先学习、后行动”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这对于股指期货上市的平稳运行,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高门槛”意在风险防范
虽然股指期货初期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设置的门槛较高,将许多中小投资者拒之门外,但主要是为了保证股指期货上市初期能够平稳运行,不出现大幅波动。美国等市场在推出股指期货初期,也曾通过较高的合约价值来限制中小投资者介入。根据亚洲市场的经验,通常会在大型合约推出1~4年内推出“迷你型”合约或期权产品,引导中小投资者参与其中。我国股指期货的“高门槛”是暂时的,大可不必担心这一规定会将广大中小投资者永久拒之门外。
股指期货本质上是期货而不是股票,其操作理念、原则和方法都与期货一致,但与股票有本质的区别。股票价格指数只是股指期货的“标的物”,就像种大豆的农民虽然对大豆了如指掌,但却不一定能做好大豆期货一样,即使对股票有深入的研究,也不一定能做好股指期货。
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也规定,开户的投资者必须具有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经历或者商品期货交易经历。因此,要想参与股指期货,投资者最好先做商品期货,由于商品期货波动较股指期货小,风险也较小,更适合初学者进行投资。等掌握了期货投资的方法和技巧之后,再投身到股指期货之中,则更容易操作好投资风险
天恒指数:详解正解股指期货“冷淡开场”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