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之我见


  纵观2010全国两会报道,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相关的提案非常少,《周恩来侄女周秉建建议设“传统美德促进会”》这则简短的新闻不禁引发笔者的深思。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非常薄弱。一些人道德观上出现新的情况和偏差,究其根源,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全民族的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不仅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而且必须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华伦理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的内容非常丰富,根据我国的现实道德状况和具体特点,目前的传统美德教育,应突出以下五个主题。

  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素有一种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认为国家、社会与家庭、自我本为一体,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没有国家、社会,那里有家庭和自我?我们的革命先辈中有很多杰出代表,他们为了国家、社会或民族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在这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感召下,中华民族从不屈服于外来民族的侵略、压迫与奴役。几千年来,历尽沧桑,却永远雄立于世界的东方。在完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伟大历史使命中,我们要结合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俱进,大力引导国人树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强富国之愿,勇于为祖国的独立、统一和富强而不懈奋斗。

  二、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孔孟以后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等历代仁人志士的追求。古代思想家大都主张,忠于国家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信念。这种道德境界,对于国人树立“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对于形成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尊严,起过重要历史作用。当前,我们面对中国崛起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纷繁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必须教育全民族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志气,重视节操的传统美德,树立科学而现实的理想和信念,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志气、有气节、有尊严中国人。

  三、重视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重视整体利益,以集体为本位,既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也是东方民族的价值观。这种以集体为本位的社会本质论,要求每个人都应以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道德传统对国家的凝聚与振兴,有重大而积极的现实与历史价值。对全民族进行这种崇尚整体利益的美德教育,对手他们深刻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尤其是增强爱国主义意义十分重大。

  四、见利思义的人生准则。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义重于利、“不发不义之财”、“义然后取”、“见利思义”等道德信条,充分体现了我国历史上以道德取向为主导的哲学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于发展社会的精神文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理顺人际关系,无疑都发挥了历史的进步作用。这些道德规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仍然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如果全社会都正确地吸取这些传统美德,那就能够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也一定能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自省与知行统一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理论体系中,有关个体自我修养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自省与知行统一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与实践的宗旨。孔门弟子曾参讲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自省是用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观察他人、警觉自己、检点行为。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即知与行之间,儒家强调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尤其强调行。正如宋代朱熹所讲:“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孔子讲:“听其言,观其行”。可以设想,如果我们都能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这种重修养、重言行统一的传统美德,那么,个体的道德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建立和谐社会就能齐头并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也一定会赋予更多的内涵。

  那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当采用哪些方法在全民族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基本方法有二:一是“再造”。就是要增强创新意识,把那些具有普通意义的传统道德内容赋予新的历史内涵,进行发展和再造,生产出更新、更高层次的精神产品,从而使传统美德现实化、时代化。二是“灌输”。就是把这些现实化、时代化了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在全民中灌输,以提高全民族的基本道德素质。

  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作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养的基础教育之一,传统美德教育具有民族性,与爱国主义教育互为补充,互相融合,相得益彰,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能够受到普遍接受和好评,有助手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其次,为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规范化,应组织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编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教材,要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项“硬指标”下到学校等教育机构中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最后,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抓好课堂教育。要有计划地给在校学生灌输较为系统的传统美德基本知识。二是要抓好日常教育。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等具体活动之中,全社会都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实践传统美德,自觉提高道德素养。三是要抓好养成教育。要经常性地积极开展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使全民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起良好的道德形象、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