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张志新,她是我们的学长


    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很有一些问题,关键在于,在一个小孩说出皇帝没穿衣服这样一个事实之后,会发生什么,那个写故事的人没有告诉我们。

    在一个假话连天、崇尚“表演”的时代,说真话,成本很高,所以,大家争相说谎。所以,诚实本身就成为一个笑话。所有的大人都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轻易说皇帝没有穿衣服”。

    我有时候觉得,如果皇帝觉得自己穿了衣服,大家不说,也很好。一方面,皇上自己觉得很好;另一方面,大家观赏也很好玩,但是,孩子一当真,事情就复杂了。皇帝还得使劲说明为什么自己没穿衣服,还要杀几个人来掩盖自己的愚蠢。

    因为在皇帝至上的时候,所有错误都是别人的,皇帝却是永远正确的。

   

    中国人,在1911年的时候,没有了皇帝。唯一不解风情的是袁世凯,他解散了议会,实际掌控了政局,但是还是听了几个马屁精的忽悠,加上袁世凯是见过当皇帝的威风的,所以,忍不住“复辟”了。最终来一个身败名裂。不过给后来的政治家提了个醒,蒋介石只敢玩“训政”。

 

     但皇帝没了,说真话依然有一些问题。

     在孔孟那里,对于怎么“言必信”很有一些疑问,孔孟觉得该不该说真话,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大义”,否则就是一个拘泥的小人。但是在当时的语境下,什么是“义”是明确的,起码孟子认为,舍生取义、不图私利、维护人的尊严这个是“义”。所以,孔孟当时留的一个活口,给现在很多奸猾之人,弄了一个可趁之机。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老师一直教育我们要说真话,1980年代初,我到人民大学,当时,社会上和学校里最为推崇的就是一个因为说真话而被“镇压”的英雄张志新。

    这个张志新,1950年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朝鲜战争爆发,为响应党和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部队急需俄语翻译,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俄语。1952年张志新提前毕业,留校工作。那时,曾真任人大哲学系团委书记,他们相识后而恋爱,1955年国庆,结为连理。1955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们夫妻同时被调往沈阳工作;1962年,张志新被调到辽宁省委宣传部当干事。这一切,算是十分正常不过的经历。

    但是,文革的到来后的一次学习中,张志新就如很多愿意说真话的人一样,说,“文化大革命”左了,刘少奇不是头号叛徒、内奸、工贼,许多被打倒的老元帅、将军、老干部都是革命功臣……(当然也有人说是私人谈话被人报告上去的),会议简报上报后,上面命令宣传部组织对张志新的批判。和她共同工作多年的同志个别找她谈话,希望她承认错误,好往上面报材料。

    在张志新拒绝认错之后,张志新的人生的磨难就开始了,关于她在监狱里所经历的痛苦,已经有很多的描述,当时我读得是一愣一愣的,但是有时候觉得,这可能就是监狱的常态。后来看福柯的书,他说法国的皇帝喜欢用带有表演性的“断头台”,一是彰显皇权,二是一个很好的“规训”,我觉得那时候的监狱管理者,肯定也是不拿犯人当人看的。

    在经过非人的折磨之后,当时的领导决定处决。问题是,处决的方式,“1975年4月4日上午10时12分,临刑前被几个大汉按倒在地,在颈背垫上一块砖头,不麻醉不消毒,就用普通刀子割断喉管。她呼喊挣扎,她痛苦至极,咬断了自己的舌头。”

    这几乎是一种隐喻式的“牺牲”,她吞下了自己的舌头。

   2000年的有一期《南方周末》还在回顾,大概也只有南方周末了吧,最后有一段话,当时我印象深刻,最近又找了出来,说是在“处决”张志新之前,还有一个死囚家属教育会议,要求跟自己犯罪的亲人划界。那几个可怜的孩子有这样的反应。

     曾林林:刚听说张志新犯了反革命的罪行,我当时感觉会影响我进步的。这下可完了。但经过学习提高了认识,母女关系是有阶级性的,她虽然生了我,是我的母亲,可她是反革命,就不是母亲了,已是我的敌人了。她反党反毛主席,我们就和她斗争到底。我后来经过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我已认识到她反革命,我和她划清界限,并不会影响我的进步。

  问:张志新实属死心塌地,罪大恶极,你们有什么想法,看法?

  林林、彤彤:坚决镇压,把她处死刑,为人民除害。我们连尸体也不要,政府愿意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们都拥护。对于张志新在监狱的还有什么财物,我们什么都不要,这有(由)政
府处理。

  那一年,彤彤不满10岁,而林林也未满18岁

     

    不让说真话,必然要先泯灭其人性,要离散亲情。我不是要责备这些孩子,而是要问,谁把孩子弄成这样的。

 

    天底下有很多种母亲,有一些可能犯了错误,但是首先她是那些她曾养育过的那些孩子的母亲,其次,她是一个人,所以,可以谴责罪恶,但不能谴责亲情。

 

    现在,张志新,对于许多人大的学生而言,可能已经有一些陌生,尽管她学习过的教室有一些依然在用。

    

    我经常觉得,我是一个软弱的人。但是我记得你,每当我走过求是楼,我总会记得。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