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房色变”何止台北人?


    今天在新华网看到一片标题为“台北人‘谈房色变’教授不吃不喝需攒20年”的文章,试想我们大陆人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是地球人,都要跟房子打交道,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而房地产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地记忆,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迹。国家经济中出现的过快过热与最终地泡沫现象都或多或少源自房产行业,国家政治中出现的官员腐败问题也留下了房地产的身影。

  回顾近几年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如何?大家有目共睹。政府内部,特别是地方政府操作不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规定,不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的,而是某些领导层的主观意志,即使有好政策,但执行力度不到位,权钱交易、猫腻交易,官商勾结导致了房价越调越高,对房价的调控起到了反作用。我们看到尽管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在频出,尽管今年两会“房子”议题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但地王还是在不断涌出,这些人对待民生的态度究竟如何?大家一目了然。

  在我国,由于70%以上的人口都是中低收入家庭,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只能以低水平、广覆盖为目标。我们知道,老百姓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提出已经有段时间了,其效果如何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保障性住房之所以成为“鸡肋”,主要是由于保障性住房无法像商品房那样有高额的“卖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贴配套资金。因此,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提出的措施也就变为了口号。

  事实确实如此,在一些地方将本该提供给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对外以商品房的身份出售,更有甚者打着经济适用房的旗号,得到政府的“支持”,大政旗鼓地建起了高层商品房,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人们不禁要问,本应是利国利民的福祉工程,为何出现让人瞠目结舌的一系列问题。

  “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这一专家论道,致使房地产市场沦为投机、投资市场。高房价严重挤压了消费的生存空间,严重透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严重挤压了民生发展的空间。只有纠正房地产的支柱地位,还原房地产市场消费属性的本质,才能够真正的全方位去利用税收、金融、法律等手段和工具来调整房地产市场,保障民生。否则,只要房地产依旧属于投机、投资市场,受既得利群体的干扰,任何政策都将无法撼动高房价,更无法保障民生。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必须解决多年以来地方政府依赖的“卖地财政”,同时还要看看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是否落到实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要有科学观、发展观的胸怀,要真正面对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来多办实事,把民生房子作为中国房地产的长期发展目标来有序推进,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投入力度,并让各类大中型房地产企业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历史使命来。

  总的来说,解决高房价问题,就看政府的态度,即政府对待房子问题就是一个态度问题,是相关部门能否切实为百姓利益着想的态度问题,是相关部门在面对百姓福祉与金钱诱惑时的态度问题;政府对待房子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试问那些利用国家便利政策大肆赚取百姓血汗钱的精英们,你们的心情能否平静,你们的社会道德何在?“老百姓谈房色变”已是当前社会不争的事实。在关系到百姓的根本利益面前希望政府部门能够真正的做到权责明确,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台北人“谈房色变”教授不吃不喝需攒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