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复苏,乍暖还寒
桑百川
经历2009年全球贸易量大幅萎缩12%,创1945年以来最大跌幅后,在去年年底以来,全球贸易出现了复苏和回升势头。
金融危机时期全球贸易快速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金融泡沫破裂,银行信贷快速收缩,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条紧张,投资萎缩,导致全球投资品贸易迅速下降。二是大量企业关闭、停产或压缩生产经营规模,失业率上升,消费需求支付能力下降,导致全球消费品贸易迅速下滑。三是预期恶化,信心受挫,企业和公众对经济前景担忧,大量的需求被推迟。消费者增加储蓄,大幅减少耐用消费品支出;企业冻结投资,推迟一切可能的投资支出。四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为了增加本国就业机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2009年全球贸易摩擦案比上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影响了全球贸易规模。
近期全球贸易回升主要得益于:第一,各国联手救助经济的措施逐渐收到成效。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以及需求刺激政策和产业调整、振兴措施,对于缓解经济深度下滑,稳定投资、就业和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经济信心有所增强,被推迟的需求开始释放。随着货币信贷投放增加,企业资金链紧张状况得到缓解,银行、企业大量倒闭破产现象消退,人们对世界经济筑底并逐步走出低谷的信心增强,前期危机中被推迟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明显恢复,促进了全球贸易的恢复性增长。第三,贸易保护主义受到一定制约。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经济组织在协调不同经济体之间关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各国政府间的相互沟通有助于缩小国家间的利益冲突,避免了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为全球贸易恢复提供了保障。
刚刚经历严冬的全球贸易乍暖还寒,在复苏的征途上还有许多荆棘。
第一,近期全球贸易增长是在经历大幅下滑之后的回升,尚属恢复性增长。各国出口订单中,短期订单多,长期订单少;小额订单多,大额订单少,表明人们对于全球贸易增长谨慎心态仍然较浓,彻底恢复信心还取决于全球经济的根本好转,尚待时日。
第二,全球经济复苏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等失业率仍处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大幅攀升,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制约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张;南欧希腊等部分国家债务危机还在发展,对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构成拖累;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经济刺激政策出现分化,或过早退出,会影响世界经济贸易复苏
第三,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各国谋求调整经济结构,消化过剩产能,但尚未找到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升级的有效突破口,由此也影响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制约全球贸易扩张速度。
第四,没有形成避免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治本之策。如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缓和全球经济不平衡,各国并未达成共识并出台有效举措。这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不利于全球经济贸易回升。
第五,全球贸易摩擦形势仍然严峻。受国内失业和政治压力,一些国家在经济复苏道路上采取隐性的、变相的贸易保护措施,甚至把本国经济矛盾归结为人民币汇率问题,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量化减排责任,谋求征收碳关税等。全球贸易摩擦,成为制约全球贸易增长的巨大隐患。
为此,对于全球贸易复苏态势还不能盲目乐观,尚需各国共同努力。
(载于人民日报2010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