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欧元乐观的两大理由
我在上一篇文章“欧元真的会崩溃吗?”里说:“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对欧元充满信心,乐观非常,与外间有关欧元的各种揣测、担忧、预言甚至建言简直判若天壤。看看同期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和评论,还有世界其他各地的纷纷议论,有说欧元可能崩溃,有说欧元即将崩溃。”3月17日到第一财经电视台再谈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一开场我就说:“我们不能过分相信英美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它们往往故意夸大希腊债务危机、唱衰欧元,尤其以《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为突出代表。国人似乎严重忽视欧洲当事人自己的判断和态度。”
想不到,3月18日欧盟委员会前主席、著名经济学家普罗迪到上海讲学,公开批评英美媒体夸大了欧元区危机:“我认为欧元区遇到的问题,被英美一些报纸过度夸大了。希腊经济只占欧盟总体量的2%,不可能造成灾难性打击。从现在的进展看,我认为希腊的债务危机差不多结束了,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为零,欧盟成员国也不会出现像希腊一样的危机。”
不敢说是英雄所见略同。71岁高龄的普罗迪是欧盟德高望重的领导者,又是享有极高声望的经济学家(出版过20多部经济学著作),是促成欧元问世的重要人物。人之将老,其言亦真。他对英美媒体故意夸大欧元危机的批评倒是给中国的媒体界和学术界提了个醒儿:对于重大国际事务(譬如欧元危机和人民币汇率),我们许多记者和学者“唯英美媒体和英美观点是瞻”之盲目心态,该彻底抛弃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先哲教诲,孰谓不然?!
当然,我对欧元乐观的理由远不止此。1999年欧元诞生,“欧元之父”蒙代尔荣获诺贝尔奖,是巧合亦是必然,他为欧洲货币统一奠定理论基础,功莫大焉。欧元问世10周年庆典之际,一位欧洲知名学者专门发表一篇文章颂扬蒙代尔的功绩,标题是:“蒙代尔:一位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家”(Robert Mundell: An Economist who Really Matters)。然而,当我1999年专访他老人家的时候,蒙代尔却说:“不要夸大我对欧元的贡献。欧元之树深深植根于欧洲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历史土壤,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其时我对前辈的谦逊之词不甚了了,随着我对欧元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知识不断加深,我愈发真切地体会到大师之见,确实不凡!
我对欧元乐观的主要理由是:欧元既是欧洲各国全力推进政治经济整合的结果,亦是推进欧洲政治经济整合最强有力的工具,今日欧盟之持续扩大和整合尚在初级阶段,欧洲人民岂能轻言放弃?当年欧洲几代领导者排除万难,发誓夺取货币统一胜利之时,英美政治家经常从旁“苦心”劝阻,皆被欧洲政治家蜿蜒拒绝。那么多大灾大难都过来了,小小一个债务危机怎能摧毁欧元?
很大程度上,单一货币寄托了欧洲人民对一个统一、和平、繁荣欧洲的美好梦想。许多世纪的血腥厮杀,让欧洲几乎永远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征服和反征服构成了欧洲历史的主旋律。两次大战,深重灾难,哪堪回首?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如何避免欧洲重新堕入血与火之炼狱深渊,成为欧洲所有政治家、社会精英和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头等大事。突破口自然是经济的复苏和整合。1950年的欧洲支付联盟、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的罗马条约(说起来,蒙代尔的经典论文《最优货币理论》就是罗马条约刺激出来的灵感),是欧洲经济整合的最初成果。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愈来愈不负责任,愈来愈偏离布雷顿森林体系之约束规则,欧洲政治家逐渐将货币统一提升到欧洲政治经济整合的最优先地位。从戴高乐和阿登纳、蓬皮杜和勃兰特、到德斯坦和施密特、再到密特朗和科尔、希拉克和施罗德,直到今天的萨科奇和默克尔,货币统一和货币稳定,始终是德法领导人政治日程里面的头等大事。
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是德斯坦和施密特。2007年,欧元成功问世多年之后,他们追忆往事,吐露心曲,道出他们矢志不渝推进货币一体化之根本目的:
德斯坦说:“我们需要一个紧密团结、高度组织的欧洲来避免德国支配整个欧洲。为什么我总是谈论德国?因为让一个国家主宰欧洲绝不是一件好事。我想法国应该发挥作用,确保欧洲至少有两个国家具有大体相当的影响力,那就是德国和法国,因此迈向货币统一是欧洲的长远梦想。我们深刻认识到,货币稳定才能确保欧洲经济繁荣。从19世纪下半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货币高度稳定,法国经济成功实现持续增长,产业实力持续增强。农业是法国经济之本,崇尚节俭和储蓄是法国文化之源,我们无法承受通货膨胀和货币动荡。唯有货币稳定才能创造一个繁荣的法国。”
施密特说:“货币统一是加强欧洲政治整合的关键条件。德国和法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两大支柱。然而,条件是两国不能属于两个不同的货币区。只有两国属于同一货币区,欧洲政治稳定之德法轴心才能够巩固。如果没有单一货币,德国马克将逐渐成为欧洲的支配货币,德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将超越国境,支配欧洲市场,引发其他国家的愤怒和嫉妒,不良政治后果将翩然而至。”
经济学者往往单纯从货币汇率、金融市场角度来观察欧元,他们大概忘记了历史上一切重大的货币事件,根源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经济和金融问题。就象今天美国政客们拼命要求人民币升值,所有经济上的理由皆是“无稽之谈”。预测欧元之未来,我们千万不可忽视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变量。
乐观欧元的第二大理由是:美元“长城自毁”确实已经开始产生严重后果,美国人自己或许还没有高度重视。金融危机肯定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欧元区誓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庭抗礼,建立自己的欧洲货币基金(EMF),海湾六国要搞货币统一,巴西和周边国家想搞货币同盟,俄罗斯同样“志存高远”,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可能包括中日韩)必将加速货币合作。俯瞰地球,货币体系“巴尔干化”或“战国化”之潮流早已风起云涌。
数十年来,美国政府从来不管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美其名曰:“善意忽略”(Benign Neglect)。美国善意忽略之货币政策先后摧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制造了史无前例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和数之不尽的全球金融危机,最终酿成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事实是最好的老师,世界人民逐渐看清了美元霸权之本质和危害。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乃大势所趋,不可遏阻。此时此刻,正是欧元扩张之大好机遇,崩溃之说,实在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