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我文学人生的盛大节日
3月中下旬,巴蜀大地柳绿桃红,春意正浓。20日这天,几乎是入春以来最舒适宜人的天气。刚刚走出一段倒春寒,从大西北起飞的沙尘还在南下的路上,离预报中的再次降温还有两天,绵阳的角角落落都有阳光、新绿和嫣红姹紫的绽放。早晨起来,在窗口望了一眼朝霞,心想,在两次寒潮之间的空挡里开我的作品研讨会,这可以说是老天爷对我的格外关照。
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开他的研讨会,其意义不言而喻。2004年11月,我的《诗意行走》出版以后开的那次研讨会,王剑冰、王干、阿来、麦家、汪慧仁、穆涛、脚印等人的莅会,对于我和我的作品来说,等于是一次名家会诊。因为此前,我与文学圈一直是绝缘的,我无法为自己找到参照。3月20日的研讨会上,剑冰的一席话准确地描述了我那个时期的情形。他说,陈霁是2000年开始写作,我觉得当时的陈霁是处在文字的一个萌动期,一个兴奋期,一个诗意大发期,所以他那本散文集叫做《诗意行走》。他在工作之余,在文字当中携带着对生活对生命的认知和对汉语的这种感受的快乐,在不断地冲刷,然后回归,所以走出了这么一本书。我觉得他那个时候带有某种自觉性,也带有某种盲目性,所以那个时候他带有某种沉稳性,也带有某种浮躁性,所以我觉得那本书是陈霁的猛然的一个高峰。
那次研讨会我最大的收获,一是知道了自己还可以写,并且起点不低,知道了这一点,对自己是极大的鼓舞;二是明白了自己的缺陷,也知道了如何去弥补这些缺陷。
李敬泽在会上发言
王剑冰在发言
这次的研讨会,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绵阳市文联承办,地点就在绵阳的长虹大酒店。
这次活动,我最满意的,一是阵容整齐,该来的除穆涛外都来了。比如《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副主编商震、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彭学明、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原主编王剑冰、《散文》《散文.海外版》主编汪慧仁,以及王兆胜、谢大光、罗勇、陈剑晖、曾绍义、曹万生、孙建军、龚学敏、吴因易等作家、评论家,加上省内外媒体记者,共计5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二是规格比较高,除了几位名家大家到会外,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吕汝伦、绵阳市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绵阳市文联主席左代富、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邱明君等也到会祝贺。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是哥们,就辛苦他主持这次研讨会。
当然,最大的收获还在研讨本身的成果。十几位嘉宾发言,人人都非常的认真,有鼓励,有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也有“挑刺”甚至交锋。
大家认为,陈霁真正意义的散文创作时间不算长。《诗意行走》是他2000年到2004年的作品,带有某种直觉和盲目,猛然上到了一个高度,起点很高。但是从《诗意行走》到《城外就是故乡》,更是一次成功的突围,是一次转型,是一次跨越,体现了一位优秀作家自我修复的能力。《城外就是故乡》很敏感很准确地抓住了故乡这个意象,写出了生命的记忆和刻度,彰显了思维品质的高格,超越了流行的趣味和道德水准。他充分发挥了经历的亦城亦乡、身份的亦官亦文的优势,气象开阔,既沉郁厚重,又诗意灵动;既保留了传统散文的优雅,又自觉地走现代散文的创新之路;既情感真诚,又坚守着文学的良知。
大家对我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比如李敬泽就说,陈霁人好,文章也好,但是要向大家看齐,还不能那么温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更披头散发一点,要拿出凶猛的力量。猛兽在你心中是有的,但是要将它释放出来。
3月22日晚上,随着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散文研究所所长陈剑晖在绵阳南郊机场登上飞往广州的飞机,此次活动画上了句号。
彭学明、阿来和商震在会上
附:我的答谢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今天我非常荣幸。
我的荣幸,首先是各位领导、老师和朋友的光临。因为我知道大家都忙,又是周末,要抽身出来很不容易。尤其是来自省外的几位,要下好大的决心,才可能来到绵阳。大家能够来,就是对我的极大褒奖。
我的荣幸,更是因为,刚才老师们针对我的写作、我的作品,给了那么多的肯定和勉励,既找出了问题,又开出了处方。我更加明白我今后应该如何努力。因此,我的收获,已经远远地超过了预期,将让我终身受益。虽然此时此刻,“感谢”两个字,根本无法承载我的心声,但是我还是要说:领导们、老师们、朋友们,陈霁感谢你们!
我特别要感谢敬泽、剑冰为我的书作序,感谢商震在出版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
感谢丹枫部长,吕书记和阿来主席对这次研讨会的关心和重视。
感谢代富、明君两位领导,为这次研讨会所倾注的心血。
感谢各家媒体对我的支持,尤其是要感谢新浪网对我作品的连载和推介。
还要感谢主持人梁平。主持人是很辛苦的事情,但是给我的研讨会做主持人,他已经是梅开二度。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绵阳这个有深厚文化积淀城市。26年来我都生活在这里。这里城市古老,人民淳朴,我所经历的直接领导都睿智而开明。过去,绵阳给了我成长发展的空间,近年来,又包容了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存在。可以说,我写作的激情、动力和灵感,都来自这个城市。
文学是我思想、情感的载体,是我喜怒哀乐的通道和出口。它是我生命存在的另外一种形式。因此,写作已经成为我最重要的一种生命活动。
今天的研讨会,是我人生的盛大节日,是我写作生涯的又一个起点。我将怀着对大家的感恩之心,怀着对自然、对生命、对我的母语文化更加的敬畏,朝着大家给我校正的方向,重新出发,持续努力,力争不负大家厚望,不负生我养我的这一方土地。
再次谢谢大家!
部分作家的会外风采
陈霁、谢大光、王剑冰、陈剑晖、杨卓、王兆胜在剑门蜀道
王兆胜与张飞井
陈霁、谢大光和王剑冰在张飞井的井沿上小憩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