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个小混混
下面是一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通过这封信,孩子真诚、坦率地向父母坦白了自己这些年的心声。
爸妈,我想对你说:
爸,我小时候总喜欢坐在你的肩膀上,特别是你把我高高举起,嘴里还哼着小曲。那时,我真是天真无暇。妈,我以前总是喜欢坐在您自行车后座上,有时,你怕我从车上摔下去,还用绳子细心地绑住了我。我就是在您们这样细心的呵护中长大。我像是一个宝贝被您们捧在手里,我无时无刻不受着您们的爱护,您们怕我受伤。从不让我离开您半步,从小到大,您们基本没有离开我一天。我幼小的心便变得脆弱,受不了苦。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您们还是把我当孩子一样对待,您们总担心这,担心那。可是,此时我却遭受同学们的嘲笑,他们说我一点主见都没。干什么都要父母答应,做什么都要父母约束。不知道为什么,90后的孩子总是觉得叛逆心理是很时尚的,能无忧无虑地当个小混混是很风光的。我被他们排斥,变得孤独,变得内向。后来,有一位朋友同我玩了。那是我的第一位朋友,独来独往的我,第一次享受到友谊的快乐。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觉得我受不了孤独寂寞,我要多交些朋友。于是,我慢慢地改变,到了五年级,我觉得我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不再内向,不再孤单,同时也不再听话。不听话的孩子总是不愿待在家里。因为,那里有一对罗嗦的父母,家就象个大笼子把我围住了,于是,我每天都想逃出这笼子。从外面一回来,就浑身不自在。到后来,您们天天骂我,在家唯一吸引我的就是电脑了。慢慢地,我们之间有了代沟,您们对网络信息不懂,我便同您们无话可说。我们的关系日益变差,甚至挨您们的打。但是,我的心已长大,不再那么听话,您们打我骂我,只增加了我的怨气,变得更加叛逆。
在家里,我更加沉默。同您们的关系也日益变差。您们感觉我无药可救,到了发疯的地步。而我却觉得您们无理取闹。渐渐地,我在家里变成了个活死人,整天只知道,吃饭、睡觉、玩电脑游戏,您们说的话我已无心再听,最后根本听不进去。到了外面就是一条龙。活泼,开朗,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我学会了打扮自己,我学会了打耳洞,要戴耳环,要穿嘻哈风格的衣服,要留长头发,并把它染成五颜六色。完完全全地变成了一个小混混。街坊邻居,人人都说我坏。您们却一次次地劝我,您们认为有一丝希望,都不要放弃,可是,我却一再地伤害您们。您们是一如既往地纵容我,白天,您们照常上班,晚上便多了一份担忧、难过。
后来,我越来越混,您们实在没有办法了,整天愁容满面,却不说出口。因为,您们知道,说出来了也无济于事。其实,我也知道您们的苦痛,却还是一味地使您们伤心。因为我无法抗拒外面(吃、喝、玩、乐)的生活…...
心理分析: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百般呵护,细心照顾,干什么事都需要父母同意。小的时候孩子非常享受这种被父母保护,溺爱的方式。可是他在一天天长大,渐渐进入了青春期,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周围的同龄人,都在嘲笑他,笑他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什么都得听父母的。这个时候孩子很苦恼,变得不再自信了。
他不愿意被别人排斥,他需要找回自信,需要被别人接纳。于是,他要反抗,走出父母为他构筑的温室。此时,这个孩子最自然的变化就是要改变别人对他的‘不好印象’——没有主见,总是被父母约束。
他不再想被父母约束,开始学会叛逆,而这些叛逆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心理语言,就是自由、无拘无束、前卫、时尚。。。
他开始接近这个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大家都有一些相似的模样,他们留着长发,并染成金黄色,穿着嘻哈的服装,纹身,打耳洞,抽烟,打架,不回家等等,总之一切他们认为比较符合叛逆的元素都体现在这里。似乎,这样就不一样了,就有个性,有主见了。原来,这些行为打扮,代表的是一个标志,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就象是一个叛逆群体的入场券,没有这个入场券就不能进入这个圈子,你也不会被他们接纳。当然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在家里听父母话的,穿着打扮都很规矩的孩子是不属于这个群体的。
这个孩子顺利成章地就成了小混混,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小混混的所有外在行为打扮特征。其实,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很善良的,也能理解父母对他种种行为的难过。但这一切,也不能让他抗拒成为一个小混混的诱惑。
有一次,我对一群学生做一个调查,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留长发,你们认为留长发很好看吗?孩子的回答是,老师,你不懂,留长发是一种颓废美!现在很流行颓废美的。我想,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的明星,偶像,首先是认同和接纳了他们的形象,随之喜欢他们的歌,他们的表演。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思维认识开始趋于理性,同时又还有很多的感性和盲从。
给家长的建议:
一、鼓励孩子交朋友
其实,这个孩子的种种叛逆做法只是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的内心需求是不想让父母时时呵护他,事事约束他,他想走向自我独立。面对成长的孩子,父母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如果被爸爸妈妈保护得太多,社会交往就非常少,到了青春期,甚至是成年以后,让他去结交一些同性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些障碍了。虽然很难适应,但还是要适应,走路再难也得走,不能退。社会适应不是退回家就能解决的,他必须要面对,要社会化,要与别人建立同伴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你一辈子躲在家里。
从这个案例中看到,孩子如果太孤独,太压抑,就会去找朋友,但学习好的同学不愿意过多的交往,他只能找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就是所谓的‘坏学生’那一部分人可以天天陪着他玩,但是这样玩,让孩子越来越脱离学生的身份,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业。
现在是独生子女比较多的时代,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兄弟姐妹的情感,但这个情感会在孩子的同伴关系中得到发展,所以父母可以鼓励他从社会上的同龄孩子那里获得兄弟姐妹的感情。有些时候,家长还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朋友到家里来玩,聪明的家长明白,孩子也是很要面子的。家长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给孩子尊重。接纳孩子的朋友就是接纳他自己的孩子。这既能有帮助孩子建立好的朋友关系,同时也能改善亲子间的关系。
二、培养孩子的兴趣
父母在鼓励孩子走出去交朋友的同时,也给孩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如:父母不反对你交朋友,但要分清朋友有好有坏,要交一些好学、乐观、开朗、上进的朋友,而不是成天只知道玩,完全不读书的朋友。
可以让孩子发展自己的一些学习以外的兴趣,如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棋类,乐器,绘画等爱好。当孩子有一些自己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克服自卑,在同学面前建立自信,另一方面,这也是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的一个很良好的途径。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花在健康的兴趣上多一些,无聊,不知道怎么打发的时间就会少一些。
三、少打骂,多沟通
当发现孩子打扮得希奇古怪,抽烟、逃学、打架的时候,不要急于去打骂孩子,家长可以冷静的想一想,问一下自己,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应该怎么跟孩子沟通呢?家长一旦打骂,对于叛逆期的孩子,不但不能让他屈服,可能还会加重他的叛逆。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个案,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家长一个耳光打过去,结果,开始了第一次离家出走。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家长忌讳的是,不要全盘否定,一刀切,好象孩子身上有个缺点,就什么都不好了。我们家长也要分清主次矛盾,尊重孩子的一些个性化选择,听听孩子的心声。比如孩子喜欢买什么颜色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零食啊,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但是,对于抽烟,逃学等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父母则要坚持立场,同时灵活处理。这样张驰有度,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心理知识链接: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无法取代的独特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一、良好同伴关系是满足青少年社交需要、获得心理归属的重要源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青少年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同伴之间通过交往,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相反,青少年如果缺乏这种基本的交流,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孤独感,即青少年个体基于自己在同伴群体中较低的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
归属、爱以及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青少年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许,将会获得依恋感、亲密感、同盟感和归属感。特别是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他们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困惑,迷茫。他们一方面试图证明自己长大了,希望能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寻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一方面又在寻找新的归属与依恋对象。同伴群体和亲密朋友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同伴之间的平等性还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份安全感,增强了自主感和解放感。
二、良好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形成自我概念和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
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社会相互作用中,人们获得了关于自己怎样被他人所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被作为形成自我的基础。
青少年总是处在一定群体中,而同伴群体规范大多数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同伴群体以接纳或拒绝的方式告诉个体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青少年自然渴望被同伴接纳,但要想被同伴接纳,自己必须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群体保持认同,因而这一时期从众行为增加。在与同伴的交往碰撞中,青少年学会了肯定自我,反省自我,发展健康的自我概念,习得新角色、新技能、新行为。同时,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伴不仅为青少年传递了多元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还传递了不便或未能由父母传递的信息、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当自已没有受到或没有受到太多他人关注时,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一项研究发现,不受欢迎的青少年比受欢迎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怀疑自己的社交能力,缺乏信心,很少对成功有积极的期待,感到更多的压抑、焦虑和孤独。所以良好的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保证。
一、良好同伴关系是满足青少年社交需要、获得心理归属的重要源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青少年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同伴之间通过交往,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相反,青少年如果缺乏这种基本的交流,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孤独感,即青少年个体基于自己在同伴群体中较低的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
归属、爱以及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青少年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许,将会获得依恋感、亲密感、同盟感和归属感。特别是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他们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困惑,迷茫。他们一方面试图证明自己长大了,希望能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寻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一方面又在寻找新的归属与依恋对象。同伴群体和亲密朋友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同伴之间的平等性还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份安全感,增强了自主感和解放感。
二、良好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形成自我概念和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
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社会相互作用中,人们获得了关于自己怎样被他人所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被作为形成自我的基础。
青少年总是处在一定群体中,而同伴群体规范大多数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同伴群体以接纳或拒绝的方式告诉个体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青少年自然渴望被同伴接纳,但要想被同伴接纳,自己必须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群体保持认同,因而这一时期从众行为增加。在与同伴的交往碰撞中,青少年学会了肯定自我,反省自我,发展健康的自我概念,习得新角色、新技能、新行为。同时,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伴不仅为青少年传递了多元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还传递了不便或未能由父母传递的信息、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当自已没有受到或没有受到太多他人关注时,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一项研究发现,不受欢迎的青少年比受欢迎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怀疑自己的社交能力,缺乏信心,很少对成功有积极的期待,感到更多的压抑、焦虑和孤独。所以良好的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