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轮征求意见,于本月28日即将结束。这一个月来,教改《规划纲要》不但成为两会的热议话题,各大媒体的教育版面,也针对教改《规划纲要》的具体条文,请教育官员、专家从各个层面进行解读,并进一步建言。
单从教育部收到并整理的意见、评论条数看,第二轮征求意见,还是十分热闹的,这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教育是民生问题,事关千家万户,连当初教育部部长易人,都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何况这影响未来10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本的出台呢?
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在教改讨论、建言中,存在“两热两冷”,这不利于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并影响教改的推进。
从参与人员看,存在教育官员、专家“热”,一线教师、学生“冷”的现象。我最近和多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对教改的话题并不特别关心,而且他们中没有一人全文通读过纲要文本,大多只听过新闻,或读过一两篇相关的评论。问其原因,答曰,一来很忙,教师要上课、要做科研写论文,学生要上课、应付考试,没空关心这些事;二来觉得动真格改革的可能性不大,“你认为大学真能做到去行政化吗?”“你认为大学校长真会取消级别吗?”“你认为大学真能推进教授治校吗?”不管我怎么以乐观的态度去打动他们,不少教师都认为改革困难重重,既得利益者不可能轻易放弃权力和利益。在一所中学,我还听老师这样说,“要学生去关心教改,只会搞乱他们的思想,怎么改,考试分数高都是硬道理!”
从讨论话题看,存在一流大学一流人才话题“热”,职业教育公民培养“冷”的现象。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我注意到这样的标题:“教改纲要能否回应钱老世纪之问”。培养杰出人才、大师级人才,当然是教改《规划纲要》要解决的问题,但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更应是怎样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社会公民。由于大家集中关注大师级人才的培养,所以热议的话题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高考制度改革、文理是否取消分科,而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继续教育则相对冷清。当然,这也与拥有话语权的官员、专家的出身有关,相对而言,现在的教育官员多出自高校,专家也多为大学教授,所以,自然关注高等教育、普通教育。
改革文本出台后,官员解读、专家评点,回答公众疑问,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教改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对教改的方案是什么并不关心,对教改的命运将信将疑,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教改在推进过程中,会有怎样的结局。
另外,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发展都存在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公办教育,轻民办教育的问题,这次教改《规划纲要》的文本力图扭转这种问题,对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有诸多亮点和创新。但是,如果社会的厚此薄彼的观念依旧,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就难以摆脱低人一等、受歧视的境遇。即便《规划纲要》对其有很好的描述,也很有可能只停留于文本。
出现以上的“两热两冷”,与我国教改《规划纲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制订及征求意见的方式有关。虽然在纲要制订和听取意见过程中,也强调深入调查,听取一线教师、学生的意见,但教师和学生毕竟处在被动地位,加之对哪些意见能被听进去、被采纳,心中无底,所以并无太多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所以思路很难脱离原有的框架,也难突破原有的教育利益格局,各类教育的不平等地位,很难避免在纲要制定中或明或暗的表露出来。
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在目前的纲要制订框架下,有诸多难度,笔者由此建议,在完善《规划纲要》,以及进一步出台《规划纲要》实施细则时,有必要转变思路,突出教师和学生的改革主导作用,以及各类教育的改革平等参与。
教改的冷与热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