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村:乌蒙山麓一颗星


 

马场村:乌蒙山麓一颗星

/杨明文

 

贵州省水城县马场村,离六盘水市区仅19公里,到凉都旱码头———双水物流集散地只需30分钟,230县道贯穿境内,“水—黄”高等级公路在这里的出入口构成了一道美丽的人造景观。

马场村辖5个村民组,有580多户2560多口人,200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达4577元,人均占有粮386公斤;人均钢混住房15㎡以上,集体经济积累5万元,“两基”目标通过省级验收,各项发展指标居六盘水市农村前列。至20063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证率100%

马场村的变迁,是在党支部组织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践行“三个代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写照。

“一园三基地”作证

“种地无耕牛,炒菜不用油,家中出点事,全靠民政局”,这是马场村昔日生活的写照。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班子“争当提高服务本领的带头人,争做农民致富的领路人,争做关心群众冷暖的贴心人”,终于走出了一条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一园三基地”建设。

“一园”:即建一个占地300亩农业观光园,集科技示范、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现已引资500余万元,建成720平方米钢架连体温室大棚1个、360平方米钢架大棚3栋,建成了集猪圈、鸡舍、厕所和沼气池为一体、面积140平方米的砖混钢架大棚1栋;另外,建成优质果园80亩,其中包括大五星枇杷50亩、大红甜石榴30亩;建成优良果树品种试验园2亩,引进食用仙人掌、上海908番茄等20余个优良品种进行试种示范。

“三基地”:即无公害果蔬基地(20058月,省农业厅专家组认定马场村为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玉米育苗定向移栽高产示范基地和养殖基地。现已经建成无公害果蔬基地———蔬菜基地2350亩、经果林基地1050亩、玉米育苗定向移栽基地360亩(预计亩均增产250公斤以上)、种植杂交玉米4000亩(预计每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养殖基地饲养场5个。

当你驱车在百车河畔的“水—黄”公路上,不经意间发现马场村果蔬种植基地,你会为生机勃勃的绿色而欣喜;当你信步走进基地里,亲手掂量着沉甸甸的西红柿、硕大的玉米棒子、如手臂长的一串串黄瓜,你的胸中会禁不住涌动起丰收的喜悦,想象着劳动的愉悦与快乐,身临此境,你会由衷地赞赏劳动的神圣与光荣!

村寨建设处处新

往昔的马场,有不少村民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有时仅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骂架、斗殴;村寨垃圾遍地,院坝里臭气熏天。2002年起,村“两委”结合村情,着手规划创建文明村寨。2003年争取了市、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本村实施,以“四清五改”和“五小”为龙头,带动新村寨建设(“四清”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杂物,“五改”即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灶,“五小”即带建小菜园、小养殖场、小花池、小庭院经济、小鱼塘),引导村民告别陈规陋习,创建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至今,共建沼气池280口,改路9820㎡,改院坝38502㎡,改圈420㎡,改厕180所,改灶138个;建庭院经济园1000㎡,小养殖场5户,小菜园50亩,小鱼塘16亩;硬化村寨道路4800米,200多户800余人直接受益;公路组组通,并形成了交通网络。

以人为本抓培训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民最需要学习技术技能。马场村“一听二引”(听群众意见、结合实际引导群众),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农户参加科技培训,让群众真正掌握1-2门能致富的实用技术。截至目前,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1200多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培训3期,获证290人),621人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培养了科技种植大户150户,养殖大户20户。

马场村还开展了民主法律知识教育,组织村民学习《信访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使村民有效行使民主权利,逐渐消除了盲动性。

着力构建新机制

一是构建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机制。让农户学有比样,做有模样。2000年起,支部书记搞科学养猪,村主任试种反季节蔬菜,会计试种高产莴笋。通过科学示范,避免了农户走弯路。

二是构建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按照“公开、公平、自愿”的原则,建立果蔬产业等协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让农户种起放心、卖起安心。果蔬菜协会会员从2004年的51名发展到现在的212余名。

三是创新村务公开机制。据实公开村务,每月不少于1期。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公开,财务问题重点公开。扩大农民对村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为新农村建设赢得了“民智”。2000年至今,共帮助农户办理小额扶贫贷款200万元,每期都按要求公开。马场村还将在县乡指导下,设立一个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并列的村务监督(小组)委员会,独立行使监督村务的权力,其成员由村民代表直选产生。

四是构建平安机制。一是要求村民“管好自家的人,看好自家的门,办好自家的事”。二是组织村民学习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邀请司法干部到村寨巡回讲课。三是营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社会氛围,巩固社会治安成果。四是成立“护寨队”,使违法犯罪分子无可乘之机。全村创建星级文明户480余户。

2003年以来,马场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寨”,市委市政府命名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先进集体”。20065月,种植能手熊英会被评为全市“十大优秀青年”,党支部书记邓万举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马场,像一颗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亮起在磅礴的乌蒙山麓,又像一列装备一新的列车,在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提速……

(本文原载《农民日报》2006-05-26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