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完成于2009年11月11日,之所以今日才发在博客上,是因为顾及到其中有我的学生申请高中的小短文,录取结果没有出来之前绝对不可公之于众。本月,这个学生收到了George School的录取通知书,可以将文章刊发出来了。
近几日发生了两件事情,两件发生在孩子身上,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分的事情,先描述事件一。
我的一个学生今年初三,准备申请美国高中10年级,学校要求写一篇小短文,这位学生自拟的题目是《奥巴马,我想对你说》。他的妈妈担心他文中涉及的政治问题对他的录取不利,几经劝说,孩子仍坚持己见。文书顾问征询我的意见,我看过学生的文章,笑了,不仅认为这不是问题,而且很赞赏孩子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敢于捍卫发表言论的权利。但是,为了令他妈妈放心,我们向招生机构发出了问询的邮件,很快收到了对方的回复。
2009-10-27 04:23:24
Thank you for discussing your concern regarding Mr. LIU’s essay. I spoke to Diane before responding to you. We concur that it is acceptable for a student to express his opinion, even if his opinion differs from President Obama’s ideas. We value our right to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express themselves freely, as long as they refrain from personal attacks.
谢谢你和我们讨论刘的短文。我们一致认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即使他的观点和总统奥巴马的观点不同。在美国,我们重视言论自由的权利,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只要避免人身攻击就好。
A student essay that expresses a passionate opinion based on solid political issues is socially acceptable and should not impact a student’s admission to any US school.
学生在他的论文里就尖锐的政治问题热情洋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在全社会中都是可以接受的,在美国,这不会因此影响学生的入学申请。
However, you may forward a copy of the essay for our review if you are still uncomfortable with student’s presentation of his ideas.
如果你们对此仍感到不安,请将学生的短文发来,让我们看看。
Best Regards,
征得学生的同意,刊发学生短文如下:
奥巴马,我想对你说
众所周知,奥巴马这位新上任的美国总统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我们先抛开奥巴马值不值得获得这个奖的问题,但是能在短短的任期内获得和平奖,奥巴马的实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至于为什么我会选择奥巴马作为我对话的对象,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我想就当前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复苏趋势下的中美之间的货币问题和人权问题与奥巴马—被寄予厚望的美国现任总统展开对话。
正赶上11月15、16日,奥巴马总统访华,正好是中美关系将要迈上新台阶时期的重要访问。
我想问奥巴马,他们现在的货币政策是什么?在世界银行倡议各国要打击贸易保护主义的时候,宣称要力挺美元的美国政府却私下不停地开动印钞机和发行国债,美元因此一直疲软。奥巴马政府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实质上自己也在操纵美元汇率,难道这不荒唐吗?我想告诉奥巴马:美国政府这样表里不一,会输掉国际声誉,更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复苏不利。华盛顿蓄意将美元贬值对中国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美元汇率的下滑,必将会刺激到北京的神经。中国由于美元的贬值,真忧心忡忡,或许最后会抛售部分美国国债,中国的经济复苏延缓对美国没有什么好处。我想告诉奥巴马政府,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会对依赖出口的中国造成很大的打击,而中国是带领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力军,这样故意贬值美元是目光短浅的做法。力挺美元是中美双赢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的正确做法,这是我主要想告诉奥巴马政府的。而且,我想与奥巴马讨论有没有方法使中美保持经济复苏,又最大限度不伤害两国的利益。
我也想问奥巴马,美国是怎样定义人权的?对于敏感的人权的定义问题,我也想与奥巴马探讨。自从人权这个概念被提出来,各个国家由于其国情对人权的定义从来都没有统一过,甚至有些国家贫穷得国民连基本温饱生活都过不上,谈何人权?那既然人权没有统一的定义,那一个国家的定义就不能强加于另一个国家。这就像中国的姓陈的一家过年放烟花,美国的詹姆斯一家却说不行:“我们圣诞节是摆圣诞树,结果弄得大过年的,陈姓一家却摆上了圣诞树,别人问陈爸爸为什么?他们说美国人冬天时都摆圣诞树,所以我们也摆。这难道不是很可笑吗?所以,我想与奥巴马谈话,看双方能不能确定人权的定义和告诉巴拉克先生:如果人权的定义没有确定,一切美国指出中国关于人权的种种问题,中国人都是不会接受的。
我想和奥巴马谈话,讨论关于人权与货币的问题,为了中美之间的融洽关系。如果给我一个晚上,我会与奥巴马对话。
招生机构很快给予了回应:
2009-10-28 00:38:33
Thanks for sending a copy of the student’s essay. I read it in its entirety and feel that it is an opinion backed up with concrete reasoning. Because his presentation sticks to political facts and is devoid of personal attacks, it is perfectly acceptable. Students in the U.S. are encouraged to explore ideas and exercise their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_r_r.
谢谢你发来学生的短文,阅毕,觉得文中有充足的理由支持他的观点。因为他的陈诉只关乎政治现象,并无涉及个人攻击,完全可以接受。我们鼓励学生探究真理,捍卫他们言论自由的权利。
I do not believe such as essay would harm his entrance to any school in the U.S. In fact, I find it refreshing that one so young has such a passion for these current world issues.
在美国,我不认为这样的论文会危及他的入学申请,事实上,我为这么小的学生拥有关注时下世界问题的热情而为之一振。
Warm Regards,
美国小学生威沃在白宫采访奥巴马
事件二:
本周四,秋高气爽,学校组织三年级的学生秋游,小孩子兴奋不已。期间,一个小朋友向上抛矿泉水瓶子砸树上的松果,丁丁小朋友也参与其中,老师大发雷霆,想当然地认定是丁丁带的头,丁丁觉得被冤枉了。老师喝令参与的学生冷坐一边,不得参与接下来的活动,每人被罚写日记一篇。午饭的时候,丁丁带来的食品几乎被小朋友偷光,只能向其他小朋友讨来一点东西填肚。下午二点钟,又累又饿又委屈的丁丁回到家,见到外婆,哇哇大哭,外婆怎么劝说都无用,也理解孩子受了委屈,便由他发泄。哭过一阵的丁丁开始拨打出差在外的妈妈的电话,一边哭一边诉说,哭了长达30分钟,妈妈拿着电话听孩子哭诉了30分钟。哭累了的丁丁对妈妈说:“妈妈,我累了,我想睡会儿。”
晚上,丁丁打着电话问妈妈日记怎么写,妈妈说,就将你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就好了,就说你开始怎么玩得开心,后来怎么受了委屈,觉得不开心就好了。丁丁坚持不这样写,说老师见了会不高兴的,担心会再次被罚写。但是日记又不能不写,只能流水账地将一天记录下来,最后还违心地落笔“今天,过得真快乐啊。”丁丁的小表姐在电话里告状:“丁丁今天的作文写得一点都不好,比以前的作文差远了,完全一个流水账。”
丁丁平时随便能写600个字以上的作文,这天的游记却是短短几句收场。看看他被罚写的日记内容:
10月29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们去秋游。
早上八点钟我们坐车来到愚自乐园,一进公园,就看见绿茵茵的松树和草地,再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些很有趣的石头,有大头鞋、日本娃娃、手等等很多石头艺术品。我们走进去了以后在一片松树下面休息、吃东西、玩耍。大约一点四十分左右高老师叫集和了,大家就开始慢慢集中了。等人全部到齐了,就一起坐车回去了。到了学校了以后,高老师总结了一下就放学了。
今天,过得真快乐啊。
看了这篇日记,我觉得非常心痛,为丁丁感到心痛,为丁丁妈妈感到心痛,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感到心痛。学生不守规则,被罚,我认为是对的,但是不可以用写日记作罚,这会引致孩子厌恶写日记,严重会导致厌学。老师情急之下,令学生受了委屈,也可以谅解,但是,如果老师在了解真相后,不向学生致歉,我认为不可原谅;最最可怕的是,才9岁,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却不敢直抒胸怀,实话实说,怕老师不开心居然说出违心的话,勇敢的丁丁到哪里去了?老师两年之内为了好管理,让孩子“乖”,到底对孩子呵斥了多少?学校在两年之内到底给孩子灌输了什么?两年多的学校教育到底令孩子奴性了多少?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智慧;没有言论自由,也就不可能有公众自由。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才能予人智慧,还人自由,解放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