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林涛:未来茶叶大企业、大品牌一定是出在渠道
(小标题)鄂茶省外扩张仍待破题
品牌是一种可以改变产业格局的力量。毫无疑问,品牌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鄂茶的产业格局。
首先是公共品牌,近年来通过对上游原料的控制整合,提振了鄂茶在全国茶产业中的地位,茶园面积、产量均从第七位上升至全国第四位,规模效益更是跃居中部第一。
其次是经过“公共品牌”的浸润,不少鄂茶企业意识到了公共品牌背后,自有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寄希望通过自有品牌的创建,达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扩大市场边界的目的。
通过聚焦珍贵的茶叶地域资源或茶质资源,制造稀缺概念,是鄂茶普遍选择用以拉升品牌形象的运作手段。无论是原产地的限制,还是毛尖、贡芽等极品茶质的背书,走的都是通过聚焦“好茶叶”,来塑造“产品品牌”的路线。
通过对产品品牌的打造,鄂茶初步解决了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问题,但是在扩大市场边界、提升市场占有率上,多数企业都显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鄂茶军团的省外扩张,一直难以有效破题,至今仍缺乏在省外市场拥有闪亮表现的品牌。多数品牌的经销区域,仍限于省内“一亩三分地”。
(小标题)“天福茗茶”为何能走向全国
尽管茶叶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产业,但是在产业化的进程中,还只是处在品牌化的初级阶段。起步阶段,要取得高速发展,产品品牌似乎还不能独自胜任达到扩大市场边界的重任。
对于鄂茶来说,阐述这样的事实,并不是意味着产品品牌不重要。也许是我们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忽略了另外同样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目前,茶企品牌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除了上述的以某一单一知名茶叶品类为主,通过茶叶市场个体单店、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销售的产品品牌,还有一类则是以终端品牌为主,先建立一定规模数量的终端网络,覆盖所有的茶叶品类。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品品牌和终端品牌这两者之间,鄂茶企业,似乎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前者。也许对终端品牌的集体性忽视,正是鄂茶在面临市场扩张时,遭遇掣肘的原因。
那么,事实是否真就如此呢?我们不妨看看中国茶业零售终端做得最好的企业——天福茗茶在市场扩张上的表现。
来自福建的天福茗茶,是中国茶叶连锁经营的老大,其全国直营连锁店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家。2008年,该公司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14亿。目前,鄂茶中销售额最大的茶企,也没能过它的零头。
天福茗茶,同样是湖北境内拥有直营连锁店数量最多的企业。在武汉、襄樊、宜昌等主要的一、二线城市,天福茗茶布局了近40家直营连锁店。这样的规模,省内茶企,几无出其右者。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产品品牌和终端品牌的企业,在市场扩张的表现上,显现出如此大的差异?
其实,这个现象也许并不难解读。
中国茶叶消费,有个充满了矛盾的显著特征:一方面消费的地域性比较强,但是又不具备单一品类忠诚,除了有什么喝什么之外,还喜欢追逐市场热点,什么流行喝什么。
产品品牌,往往是沿着产业链向下竖着做。这类型的企业,多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来自产业链上游的压力,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产品品牌,多数情况下只能提供单一的品类。
这种情况首先是无法解决销售区域扩张的问题,其次无法紧跟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例如鄂茶,85%的产品都是绿茶,消费者如果想换换口味,喝铁观音或者普洱茶,就得选择另外的品牌。
而天福茗茶等企业主打的终端品牌模式,其精髓则在于有效的避免了产品品牌只能限于单一品类的处境。其通过渠道品牌搭建的销售平台,可以通过委托加工,同时售卖六大茶类产品,根据每个地域的消费特点组织货源,不受地域消费习惯的限制;另一方面,什么好卖就卖什么,卖的都不是过时产品。
(小标题)终端品牌,鄂茶不可忽视的第二弯道
在2009年发布的中国茶叶百强企业排行榜中,主打终端品牌的企业表现十分抢眼,至少有三家企业入围前十强。而我省仅一家企业入围前二十强,且排名第十九位。
那么,以天福茗茶为代表的终端品牌型企业,快速扩张的背后,最终到底会给中国茶产业带来怎样的变革呢?
我们不妨再看看龙润茶——中国茶叶上市第一股。“龙润普洱茶”一度堪称是中国茶企中最擅长做品牌的企业之一,初期以专注普洱茶的生产销售为主。
但是2009年,“龙润普洱茶”毅然去掉“普洱”二字,更名为“龙润茶”,并高调宣布调整企业战略,由生产型企业、资源型企业向零售终端型企业转变,也就是说,龙润将由专供普洱茶生产销售向同时销售龙润牌的六大茶类转变。
向天福茗茶模式靠拢,转向渠道品牌,这就是以龙润为代表的茶业资本给我们释放出的最新信号。
这个信号,并不表示鄂茶就必须放弃原有的品牌运营策略,转投渠道品牌。但是至少我们应该解读出这样的信息,在茶叶产业链的渠道环节,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通过渠道品牌的建设,利用多品牌、多品类战略,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市场运营商的彻底转变,的确是鄂茶实现超越,不可忽视的第二弯道。
鄂茶不可忽视的第二弯道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