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不可忽视的灾害性天气


入春后,进入沙尘暴的高发期。沙尘暴是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能见度恶化的灾害性天气,可区分为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两级。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黄风黑风。沙尘骤起时,朗朗晴空,突然间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这种黑风,气象部门称为特强沙尘暴。
    从成因、强度和危害程度上看,它不同于扬沙或浮尘天气。强风、沙源和势力是形成沙尘暴的三大因子。我国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具备丰富的沙源;河西走廊和南疆盆地南缘是冷空气活动的通道,加上这两个地区南侧山地地形绕流作用,易形成强风带,特别是甘肃武威地区的民勤县至酒泉地区金塔县一带,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民勤一带的年降水量仅1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46毫米,这样极端的气候,具备强风条件,容易出现强或特强沙尘暴。
    沙尘暴的发生与每年春季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向四周扩散有关。发生在什么地方,则与当地的环境状况有直接的关系。河西走廊周围沙漠广布、沙面裸露,日照反射强烈,春季气温回升早,易形成高温低压区,与西伯利亚的高压冷气流形成明显的气压差,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而大面积沙漠裸露,是每年春季河西走廊出现沙尘暴的又一直接原因。
    时间分布上,强和特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3-5月,4月是沙尘暴最活跃的时期。因这时期冷空气活跃,多强风,同时,地表解冻,裸露易起沙,加上近地层的空气热力不稳定度强,故午后至傍晚这一时段内往往会突发较强的沙尘暴。
    沙尘暴危害的重点在绿洲边缘,主要受害作物是籽瓜、甜菜、玉米、大麦、棉花等。至于它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则视形成时的能见度和风速而定,能见度差和强风速度大是两个主要致灾因素。1993年我国西北一次特强沙尘暴,长达2.5小时。据报道,在这场沙尘暴中,死亡85人,受伤264人,房屋倒塌数十间,死亡和丢失牲畜12万头(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见者惊心,闻者动魄。这次强沙尘暴后4年间,每年四五月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沙尘暴。统计资料显示,1952年到1998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57次,其中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17次,每次都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1977422日和198342628日以及199851416日的特强沙尘暴,不仅造成上百人死伤,而且几乎席卷全国,导致华北、东北及江南一带出现严重低温、冻害、暴雨和沿海的大风等多种灾害性天气。
    沙尘暴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力着手西北生态环境治理,自觉地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才能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减少这种恶劣天气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