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三)
第一章:价值(3)
体现需求产生的过程3:睡。
睡:坦白说,这里使用“睡”这个字,是因为它与“吃喝拉撒”是一组常用语。这里只能用它做一个象征性的代表。实际上它并不能准确表达出我们在这里需要说明的这一部分“生命需求”产生过程的全部。一个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对生命体的维护”。
这里包括:
1)睡眠:生命对自己的肌体和信息储存的整理和维护过程。
这当中还可细分为:
A,信息的储存和管理。
人在醒着的时候,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触摸到的东西、想到的东西。。。等等,产生出的信号,一般先被大脑暂时储存在一个缓冲区域里,(好比大脑的“内存”),当人睡着以后,人的大脑实际上并没有睡,只是负责对外感知的部分功能进入休息状态而已。这时候,大脑的负责内部处理工作的功能就开始活跃,它们忙着将那些醒着的时候储存在“内存”里的东西整理出来,转存到“硬盘”——大脑中一个固定的、永久储存信息的区域,(这个区域在人的大脑中占体积的80%以上,甚至可能更高,具体的多少,有待生物学的研究进一步去证明。)
人类之所以能记得许多自己小时候的事,或者,竟能在进入某一个环境时突然回忆起自己几十年前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很小的事,不是什么特别的原因,正是睡眠的缘故。而失眠的人、连续通宵工作的人、生活无固定规律的人,往往记忆力不好,也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给自己的大脑足够的时间来对“内存”中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没有将它们整理、标签并搬移到“硬盘”中,从而导致其中的部分信息丢失的缘故。
这里,我们很有兴趣要提到一个现象:做梦。
“做梦”是怎么回事呢?
“做梦”,实际上是这样的:
大脑需要在它的对外功能都休息的时候,安静地处理它们留在内存中的各种信息。它必须对“内存”里的所有信息都进行100%的读取、识别、标记、移动和转存储。在读取和处理“内存”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对大脑的主人来说相对比较敏感的内容,而大脑要对它们进行标记,就必须将它们与“硬盘”中已经储存的类似信息相对比或关联,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其敏感度的升级,进而使原本正在休息的部分思维和视像功能被激活,这些被部分激活的思维和视像功能不由自主地参与了大脑在“内存”中的读取和在“硬盘”中的比较过程,并形成了一些不连续的图片或残缺的片段,好比电影胶片。这些不连续的图片或残缺的片段,再与“硬盘”中相关的内容和声音、或“内存”中相关的内容或声音、更或者大脑工作当时的身体感观收集到的部分的痛觉或其他知觉、耳朵刚好摄入的外界声响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些新的光怪陆离的“电影式”片段,这便形成了我们的“梦”。
通常,在睡眠中, 大脑进行整理工作的时候,它的“内存”的“写入”功能是处于休息状态的,而只有“硬盘”的“读取”和“写入”工作在进行。因此大部分的”梦”只是在大脑里简单地形成, 瞬间即逝,人自己是察觉不到的。
但是,如果当天存入“内存”的内容里,刚好有某些片段非常激烈或刺激,或者对当事人来说是很敏感的内容,它形成的梦就会对本人产生强大的冲击,大脑“内存”的“写入”功能就会被激活,自动地将这些假的“电影片段”写入“内存”当中。这样,当人第二天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做梦了,而且做的梦还很“逼真”。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梦的记忆,就是这个原因。而且,许多人往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比如几年或者几十年里),多次重复地做一个大同小异的梦,大同,是因为他在梦中调动了那个以前做过的存储在“硬盘”里的旧梦的记忆;而小异,则是由每次做梦的当时,身体所接受到的声响或不同的知觉造成的。
准确地说,正是“做梦”这一现象,向人类揭示出了“人睡眠时大脑没有睡眠”这一个事实。同时,也正是通过对“做梦”的思考,我们大家才发现了大脑的“内存”和“硬盘”结构,以及弄明白了大脑是如何处理和存储信息的。
另外,“催眠术”之所以能治疗或控制人的心理,正是利用了上面的这个原理:人的大脑在睡眠状态时,对内的基本功能是正常工作的。
这种现象同时也解释了“植物人”现象。植物人表面看起来一动不动,其实他的对内的基本功能是完好无损的,只是对外功能丧失了能力。许多甚至只是“部分”对外功能丧失了能力。因此,对植物人的治疗,我们如果能持续地对他说一些对他而言是敏感的或者兴奋的事,只要他的听觉没有丧失功能,就一定能在某个时候刺激到他并将他唤醒过来。
B,肌体硬件的修养和维护
人在睡眠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对自己的身体的功能配件(手、脚、五官、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进行放松和维护。休息,就是在放松,而睡眠时大脑对内分泌的调节和补充,则是对各器官系统的维护。
人的大脑的功能分为三个部分:
(1),对外功能:收集、暂存、识别、区分、标记和存储外来信息。
(2),对内功能:大脑根据DNA的固定信息指令对身体内部的运营进行调节和管理。
(3),内外交叉:根据对外功能收集到的信息,大脑指挥身体各器官进行综合反应。
其中,第一和第三个功能,特别是第三个,需要大脑在醒着的时候,配合身体的其他器官一起来完成,而睡眠的时候,这些器官就会得到相应的休息和补充,这个休息和补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命的循环过程,因而同时也是生命的需求产生的过程。
2)心理自疗
人类有三个大脑:
(一) :植物脑——DNA
之所以说DNA是植物脑,是因为它的所有程序都是事先设计好的。一经设定,生命体自身就无法改变它。只能依靠外来的干涉使它发生改变。
但同时,它又是生命体的主脑、根本脑。它基本规定了生命体的最大可能的行为和最大不可能的行为。
还有一点有趣的是,这个植物脑不象大脑一样集中在身体的某一个地方。它存在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也因为这样,才为大脑控制和调动身体的其他部位提供了可能。因为,在身体的不同部位的DNA,携带着相应的不同的符号。正是DNA的这种准确性,才保证了人类的父母长着5个手指,生出来的孩子也长着5个手指,而不是3个。只是,目前的人类还没有足够的科技,也还没有掌握到能够识别“同一个人的DNA中,不同部位的DNA携带特定不同符号”的方法。相信这种方法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被发现。
(二): 动物脑——脊髓
之所以说脊髓是动物脑,是因为, 它虽然比植物脑的结构复杂,比植物脑高级,但也只能完成简单直接的刺激反应,缺乏思维的能力,它构成了高等生物界,特别是动物界的大部分生命的大脑。因此我们称它为“动物脑”。
(三):人脑
人脑,其实是由动物脑——脊髓,在长期受到不间断的同一类外界刺激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一个“专门针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和处理”的神经中枢。在生物的低级阶段,这个神经中枢还不能叫大脑,只能说是脊髓当中的一个突起,或者叫“一个功能区域”。它只能做一些相对简单的热、光感应等。
随着这个突起部分的功能的不断发展,也同时是因为,在生命存在的过程中,外界刺激对生命的影响极大,迫使生命对其周遭环境的适应要求越来越强烈,于是这个神经突起部分的功能就越来越发达,并伴生出一些只与它紧密相连的器官:眼、耳、神经网络等,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大脑的样子。而原本生命耐以存在的DNA,却退隐到生命体的内部,同时脊髓也下降成为大脑的一个简单的下级单位。最终,孙子辈的大脑,竟上升为首领,并在今天成了我们生命的象征。这正应了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 宁欺老来穷,不欺鼻涕泷。(注:鼻涕泷,即小孩子。)
由于大脑成了人类生命的象征,(请留意,在许多其他大脑不发达的生物当中,不是这样的。)于是我们人类产生了这样的说法::如果心脏不跳了,不一定是死亡;但如果脑死亡了,就是真的死了。
可实际上,对生命而言,包括我们人类,真正的死亡,并不是脑死亡,而是DNA的消失。很明显的例子:一个人死了一年,或者十年,我们只要保留下他的一点DNA样本,现在的科学已经能够将他的生命体的形态基本复制出来,即:复制回他的肉体的人。现在唯一不能复制的,是他的记忆。因此,一旦我们掌握了对大脑“硬盘”上的信息的复制技术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对任何死去的人,我们只需要保住他的大脑,就一定能让他重新“活过来”。
所以,人死,不是真的死。DNA死了,才是真的死。
还要补充一点,在大脑的发展初期,它的简单的功能是无法影响到身体的发育和运行功能的。但是,发展到人类今天的大脑的级别、大脑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只限于对外了。诸多实验表明,大脑已经完全具备影响自身内分泌活动的能力。而内分泌功能的调节,在生命之初是由DNA负责的。并且,到现在为止,内分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生命体控制自己的内部功能的唯一途径。
因此,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通过一定的心理暗示锻炼,人类是可以用自己的意识来帮助护理自己的身体的内部功能,进而促进自己的身体健康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自疗。
一些人类已经开始尝试心理自疗的例子(尽管它们都还是一些启蒙阶段的例子、比较原始):
一):中国的气功,
二):中国的太极
三):印度的逾伽
四):宗教的打坐
五):心理医生的心理治疗方法
等等。
3) 生理治疗
这一类需求的产生主要通过身体机能的病变所需要的维护表现出来,包括器官修补、消毒杀菌等医疗职能,以及推拿按摩、针灸刮痧等等辅助职能。它们产生出医疗护理、医院、医疗器械、药品和诊断技术等等一系列事物的价值。
“睡”这个环节,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表现出的需求相当广泛:住房需求、床上用品需求、公共卫生需求、身体的健康护理和疾病治疗需求等等。
就以这其中的一个生命的生理治疗需求而言,它在中国就表现得非常庞大,因而市场也十分巨大。但是目前,到2008年的今天,中国的医疗市场和医疗队伍管理的现状是触目惊心的,可以用非常糟糕来准确描述。
在人类,是生命决定价值。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医疗界,价格决定生命!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体现需求产生的过程4:育:
育,即生命的繁衍。包含生和养两方面。
生,即生孩子。包括从孕育到出生的全过程,是生命自身在肌体方面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
养,即哺育和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在孩子能自力更生之前对他的生存需求的供给。(哺育义务。)
(二),在孩子独立之前对他的大脑知识和身体技能的训练,这一点, 即适龄教育,产生出整个的适龄教育行业。
(三),成年人的学习行为,即再教育。
我们知道, “生”,是对生命的肌体进行复制。那么,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养”当中的“教育”一环,则不折不扣地是人类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复制的过程。因此, 我们可以肯定,孕育和教育,同样都是人类的遗传学当中需要研究的不可忽视的内容。
且不看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正在从事或曾经从事教育行业,也不看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目前是孕产科的从业者。只需要看一看现在一个婴儿出生后,他的父母需要为他购置多少东西(奶粉、奶具、纸尿片、婴儿服装、童车、儿童教具、医疗护理、防疫疫苗、胎教、婴教、幼教….等等),大家就知道“育”这一个环节正在体现着人类的需求如何使无数的事物产生出种类繁多的价值。
到此, 我们已经粗略地介绍了“生命如何产生需求”的过程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正如我们在上节开头所说的,生命产生需求的真正的过程,必须到生命的本质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准确捕捉。而我们人类现在还不具备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们只能采用以上的方式,来说明生命产生需求的外在过程的具体体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任何事情,仔细分析下来,都脱离不了上面这八个字,绝无例外。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
事物的价值产生的过程是瞬时性的。而价值产生的关键,是具有价值载体的事物被需求。在事物产生价值的过程中,有且只需要有两个因素:价值载体和被需求。而对事物的价值的产生而言,复杂的不是价值和它的产生过程。复杂的是“需求”和需求的产生过程,而“需求的产生过程”的具体体现就是生命体的日常生理消耗活动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价值,只能由生命的需求来产生,但说明生命的需求产生价值的地方,不是通过生命的获取,而是通过生命的消耗。因为生命有消耗,才能体现出它有需求,有需求,其他的一切,包括劳动,甚至包括生命本身,才会因为被生命需要而产生价值。
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在月球上放一块面包。
这块面包有价值吗?没有。
然后,我们在面包的旁边放上一个小孩。这时候的小孩,对面包什么也没做。但是我们再重新考察一下这块面包,它有价值吗?
现在它有了。这个小孩饥饿的时候,只有这块面包能延续他的生命。这就是面包的价值。
请留意,到现在为止,面包的价值已经出现,但是小孩对面包还什么都没做。就是说,小孩并没有劳动,但是面包的价值却已经产生了。因为面包已经具有了价值产生的两个因素,价值载体:面包含有人体所需的养分。被需求:小孩需要面包。
有人会说,如果小孩永远不动,而面包也不会自己跑到他的嘴里去,小孩必须自己动手,才能吃到面包,难道这不能说明恰恰是“劳动创造价值”吗?如果生命通过需求产生价值,那么又怎么解释小孩不劳动(伸手去拿)就吃不到面包这个事实呢?
这正是我们需要说明的下一个主题:价值的实现
200809242306初稿
200910071504第二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