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六)
第一章:价值(6)
3,价值生命的一次性
在讨论价值的一次性之前,我们必须先确定这个定义:价值周期.
对一个事物,它的价值从产生开始,到被消耗的过程,我们称为一个“价值的生命周期”,(简称价值周期)。也叫事物的“一个价值旅程”。
“价值周期”将是我们在分析价值、劳动、货币和资本循环过程中会频繁用到的一个词。它与“价值”、“劳动”、“资本”和“市场”这四根支撑起人类经济大厦的主体支柱一起,构成人类经济世界的稳固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框架,是人类经济学的五个最基本的概念。
经济学中的任何定义、或任何事件,都是发生在自己的特定的价值周期当中的,因此,对任何定义或经济现象的分析,都离不开价值周期。要获得一个经济现象的正确的分析结果,首先必须弄清楚它的正确的价值周期。关于价值周期的更多的解释,我们留到后面章节中再详细说明。
关于价值的“一次性”属性,我们同样必须在它的价值周期中来分析:
例如,“我想喝苹果汁”。
首先,我需要一个苹果。苹果的价值因此产生了。
我把苹果拿到手,洗干净,放到果汁机里将它打成果汁,滤去苹果渣,倒进杯子里。这样,我就获得了一杯大约50克苹果汁。
这里,产生出一个问题,我想喝苹果汁,因而让苹果产生了价值。那么,这里的“一个苹果”和“一杯大约50克苹果汁”具有的是同样的价值吗?
答案是,不同。
苹果的价值是苹果的价值;苹果汁的价值是苹果汁的价值。
为什么呢?在上面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只使用了一只苹果,没有加入其他东西。
那么,为什么“一个苹果”的价值在这里与“一杯大约50克苹果汁”的价值不是同一个价值呢?它们都是为了我的同一个需求:想喝苹果汁而进入价值过程的啊。
因为,这里面发生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周期:
第一个周期:我想喝苹果汁,因而我先需要一个苹果。我需要它的目的,不是直接喝它,而是用它来制作苹果汁。因此,苹果的价值:用于制作苹果汁。
当它被制作成苹果汁后,它的价值就实现了。它的价值周期也就结束了。
第二个周期:苹果汁产生后,具有了被我喝掉并消耗掉的价值。
在两个周期中,我们看到,苹果的价值和苹果汁的价值因此而截然不同。第一个周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有了一杯苹果汁,但是,我们同时发现,苹果不见了。世界上从此不再有这只苹果。
这,就是价值只具有一次性的道理。
我们将这一点总结表述为:
对任何事物,在它的价值的一次生命周期(简称价值周期)里,它的价值只具有一次性。它的价值在被实现的同时也被消耗掉并消失了。这一点,我们称之为“价值的一次性”,也称为“价值生命的不可逆性”。
这一点,同人类的古代哲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同一个道理。
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资本家生产一只产品花了两毛钱,而卖出这只产品的价格是20元,这当中,他赚了19.8元,可他的行为在全人类都是被认可的,同时也是合法的。如果他按时按量给了工人他们应得的报酬,那么产品完成之后,只要他能卖得出,只要有人买他的,他就有权去赚这19.8元。这当中就完全不存在任何剥削或者对工人的不公平的成分。
原因很简单:工人的劳动,好比苹果,而资本家的产品,好比是苹果汁。工人的劳动在收到报酬的时候,它的价值周期就结束了。而资本家的19.8元却是在产品销售的价值周期中,而不是在产品生产的价值周期中实现的。
如果硬要说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劳动,那就好比说,您卖了一打鸡蛋给我,可我在回家的途中把鸡蛋掉在地上打碎了,那么我就可以回来找您要回我的钱了。您同意吗?
价值的不定形性、一次性,和价格的不定量性(稍后我们会讨论到),直接构成了当今世界的万彩纷呈的商品经济。
同时,也正是它们,直接否定了《资本论》第一至三卷中建立起来的“资本剥削论”。我们在后续的分析中,将进一步为大家深入说明。(200809240126)
另外,关于价值的一次性属性,有一种特别容易混淆的情况,我们需要特别地加以说明。它就是:
如何看待可反复使用的物的价值属性?它的价值属性仍然是一次性的吗?
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考察一下:
例一:一把锤子。
我买了一柄木柄的铁锤。
上星期一,家里的一张小木凳坏了,我用这把小锤钉钉子,把它修好了。
昨天,储藏室的玻璃烂了。我用这把锤子敲碎剩下的玻璃,然后换上一面新的。
今天下午,我用这把锤子拆一个生锈的铁架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把木柄折断了,锤头飞到了河里。
我不再拥有这把小铁锤。
在上面关于这把小锤的例子里,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每做完一件事情,小锤子都会闲置一段时间。就是说,一件事与另一件事之间是孤立的。
因此,我每用它做完一件事,小铁锤就实现了一个独立的价值。而在每一次价值实现之后,小锤子仍然存在。
我们在价值的“一次性”属性的定义中说,“对任何事物,在它的价值的一次生命周期(简称价值周期)里,它的价值只具有一次性。它的价值在被实现的同时也被消耗掉并消失了”。
那么,“小锤子在每一次价值实现之后仍然存在”这个事实,是不是说我们上面的定义错了呢?
事实是,我们没有错。错的是是我们的感觉。俗称“错觉”。在这里,我们将“锤子”与“价值”等同对待了。请留意,锤子是锤子,价值是价值。一把锤子,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同的条件下,它具有各种不同的价值。但是,锤子不等于价值。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还是回到上面的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锤子一直都是那把锤子。上星期一,我需要用它来钉钉子,因此,当时的价值是“被用来钉钉子”。钉完钉子之后,它实现了我赋予它的价值。之后,我暂时不再需要它。因此它暂时失去价值。
昨天,我又需要用它砸玻璃。因此,它有了新的价值:砸玻璃。砸玻璃完成之后,它实现了它的新的价值。我又暂时不再需要它,它又暂时没了价值。
今天,当我又需要用它拆铁架的时候,它又有了新的价值:拆铁架。只不过,这一次,它没有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却毁了自己。根据价值的伴生性,我们知道,小锤子不存在了,它的价值也同时不存在了。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锤子虽然被不断反复地使用,但是,每一次使用中,它的价值都不同。因此,每一次使用的过程,锤子都经历了一次自己的“价值的生命周期”,并在实现自己的价值之后,因为暂时不再被需要而失去价值。
同样的道理,在用来分析那些同一个用途的不断反复,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我星期一用锤子帮客人补鞋。
我星期二还用同一把锤子帮客人补鞋。
我星期三还用同一把锤子帮客人补鞋。。。。
同是这把锤子,但由于鞋的不同,价值已经不同。
同是这把锤子,就算鞋仍然是同一双鞋,由于时间不同,过程不同,价值的生命周期不同,也已经注定不再是同一个价值。
因此我们说,事物的价值只具有一次性。随着价值的实现,该事物的价值已随之消失。虽然这个事物仍然可能继续存在。
现在,我们来补充完善“价值的一次性”定义如下:
在事物的一个价值周期里,事物的形态或存在状况本身在价值实现后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但事物的价值都只具有一次性。这个价值随着自身的被实现而消失。
根据这个完善后的定义,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下面的这个例子,对它在短短的过程中发生的巨大的金额差异,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例二:汽车为什么一下地就贬值?
老张买了一辆QQ,连买车、更换部分配置,加上牌,总共花了5万元。可他刚把车开到家,还没来得及体验一下驾驶的乐趣,它的小公司因为一单生意没做好,赔进去15万,急需资金周转。迫不得已,老张决定马上卖掉新车,保公司。最终,他以3万8的价格将新车出手。这辆车前后只在老张的手了过了一个晚上,老张的钱就不见了一万二。
人们都在说,汽车本身是一个不保值的东西。可是,这辆只下地两天的全新的小车,它跌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其中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价值的一次性。
这辆车,从老张买到手,到老张卖出,它经历了两个价值周期:
第一个价值周期:老张花五万元并得到它。在这个周期中,老张赋予它的价值,同时它也实现了的价值是:代步工具。
原本,老张是希望能经常驾驶它,让他不断地为自己实现“代步工具”这一价值的。 但是,事实上,这辆车只为老张实现了一次“代步工具”的价值,即从汽车销售点被老张开回家里。第二天,当老张的公司出事以后,老张就没有再开它。从此它就不再具有老张的“代步工具”的价值。
第二个价值周期:当老张决定卖掉它套现后,它的价值就不再是汽车,而是一个用于套现货币的工具。现在,它的价值就只是“现金套现工具”,而不再是“代步工具”,那么,它的价格就不再由“汽车”决定,而是由愿意用现金来交换它的人的需要和老张对现金的需要的程度这两者来共同决定了。
因此,客观上说,这辆轿车今天的“三万八”,与它昨天作为“代步工具”时的“五万”,之间已经没有任何联系。它昨天具有的是“代步工具”的价值,而今天具有的是“套现工具”的价值。对老张而言,同一部车,在昨天和今天,已经是完全不同用途的两种东西。
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价值的一次性”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绝对真实。
200810040050初稿
200911032313第一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