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新中国成立后昌黎县海洋渔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昌黎县海洋渔业的发展

 

董宝瑞

 

今天,转贴曾经多年担任昌黎县水产局副局长的居普一先生12年前写的文史资料文章《昌黎县海洋渔业的发展》。

昌黎县东临渤海,西带滦河,北依碣石,南衔滦河入海口和渤海沿岸最大的潟湖——七里海,是河北省的主要沿海县之一。昌黎县的海岸线长达五六十公里(以往测量为52.1公里,近年实测达64.9公里),有着风光旖旎被称为“黄金海岸”,并以“大漠与大海的吻痕”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的百里海岸。多年来,海洋渔业是这块山雄水美的沃土的一个重要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昌黎县的海洋渔业一改原始、落后的生产面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居普一先生作为新中国昌黎县海洋渔业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几乎历经了各个重要时期的渔业发展进程。晚年,他回忆自己从事水产工作的往事,写出几篇文章,这是其中一篇。

居普一先生的文章如下:

 

    昌黎县海洋渔业的发展

 

                                             居普一

 

    新中国建立以来,昌黎县海洋渔业有了很大变化,捕捞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渔业生产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回顾建国以来昌黎县渔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9年到1952年调整、恢复时期

    1949年,随着我县党政机构的建立,渔业生产也得到了重视。干部们深入到渔区进行调查,与沿海区乡干部群众座谈,查找出旧中国渔业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渔具落后,劳资矛盾突出,产、供、销、运、储脱节。针对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与上级渔业主管部门沟通,从1949年至1952年实施了一系列恢复和促进渔业发展的措施。

    首先,县政府建设科在大蒲河建立了渔业指导站,负责人是刘太恒,另有干部两名。该站负责全县渔业管理,协调部门关系,组织生产建设。组建了渔业工会,县派干部邢铁林抓建立组织和管理工作。该会负责协调全县渔业单位的劳资关系,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调动渔工生产积极性。组建了大蒲河渔业购销站,站长焦润钧,并配有相应的业务职工,该站下设大蒲河口和新开口两个收购站,共同负责全县渔需物资供应,水产品收购、运输和销售。此外,在大蒲河的栅子里村建立了储冰冰窖,年储冰可达60万市斤。还在各沿海村组建了农业运输车兼运水产品的车队组织,以保水产品的购、运、销畅通。在大蒲河乡范围内,还组建了以水产购销站为核心的生产合作组织,以一船为一组,自愿组合。参加者可到水产购销站交售水产品并优先领取物资供应。到1952年底,共有500多人参加。

    通过上述管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生产秩序良好。1952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比1949年有较大提高,接近了解放前年产量的最高水平。

    二、1953年至1957年渔业全面发展时期

    这一期间的工作重点是走合作化道路,发展小型多样渔业。在合作化运动中,全县组成10个渔业专业(社)队,有800名劳力;另组成23个农渔结合社,渔业劳力也超过800人。专渔业队吃国家农业统销粮,农渔结合社渔民吃农业粮。为了尽快发展渔业生产,各级党政和经济、服务部门加强了对渔业生产的领导和服务。

    1950年起,人民银行唐山中心支行和昌黎人行(从1953年起),不断派出人员(张春华、董毅田、居普一),发放渔业贷款,支持发展渔业生产。

    1953年,在新开口建立水产购销站,继而建立潮河水产转运、加工、物资销售工作站。站长张明久,并配备相应职工。

    1955年,县政府建立独立的水产股,邱文忠任副股长,并配备了干部。

    1955年,建立县水产股下属的大蒲河、潮河两个暴风警报站,大蒲河站警报员赵庸,潮河站警报员朱承环。两个站分别在大蒲河口和新开口设立警报杆,配备标识风力级别的昼夜灯和木牌,负责渔业生产安全工作。

    1956年撤销县社渔栈,组建县工商科水产公司,经理孟令明,副经理牛香久,职工扩充到20多名。

    通过上述管理和各种服务的实施,加上渔民自身扩大生产的努力,沿海渔业发展极快,渔船、渔具大量增加。渔船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同时,针对海洋渔业资源,发展了小型多样的适用渔具,如:

    1、沾钩:1952年前仅有两只小船,十几杆(每杆一千把钩)钩具。1957年发展到20只满盖船,钩具近500杆。大蒲河的栅子里村,专门组织了沽钩专业生产队。

    2、漂钩:是一种专门捕捞带鱼的渔具。作业方式相似个人钓鱼,不同的是每只船可操作三至四千把钩,旺产期单船日产超过千斤。全县100余只船作业,年产7080万斤。

    3、袖网:又称筒子网、坛子网,1956年从秦皇岛引进。作业方式类似于淡水河道里的旋箔。特点是投资大,收益大。一船网的网线需要千斤以上,投资额超过万元,高产年份单船日产对虾千余斤,同时收获鱼、蟹类数百斤。

    与此同时,在作业网具方面,大眼网、小眼网、风网、章鱼挂子、步钩、跳箔、推张网等也有大量增加。在捕捞方式方面,大多数实施一船多种网具,一人多种操作技能,针对资源,适时换网,全力捕捞,实现高产。

    在这期间,由于岸边拉网作业减少,小船和网具增加的数量很大,全县捕捞人数仍保留1000人上下,产量却大大增加。1957年产量达270万斤,比1949年增长63%;1954年是产虾高峰,年产春对虾达到130万斤;1956年产春对虾80多万斤。由于产量好,产值高,收益多,渔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三、1958年到1979年渔业资源减退,拓宽生产门路时期

    这一期间,海洋渔业资源普遍减退,并且越来越严重。有四个特点:

    1、群体鱼类减退快而严重。如黄花鱼,一般5月份为旺汛期,延续到9月末游出渤海。50年代初全县总产量达百万斤,50年代末基本绝迹。又如带鱼,原是春5月、秋9月两次旺汛,最高年产70多万斤,70年代逐渐减产,80年代初已绝迹。

    2、经济鱼类减退明显。如鳌鱼70年代初已绝迹。口鱼、目鱼等大量减少。

    3、中国对虾(又称大虾、对虾)呈周期性变化。1966年以后,春对虾(即亲虾)产量逐年递减,但有隔三四年一次的资源回升年份。秋对虾(即仔对)在60年代未、70年代初是高产年份,9月份旺汛持续一个月左右,全县年产4060万斤,以后每隔三四年资源量回升一次,可达到或略低于高产年水平。1979年是最后一个高产年。这一年编队生产的11艘船共捕捞秋虾9万斤。其中团林渔业队的李志山机船,单船产虾1.3万斤。

    4、小型和次质鱼类也呈逐年减退趋势。如罗鱼、白姑鱼、青皮和蝶类,资源和捕获量大量减少,今只有少量资源。

    面对渔业资源减退,开拓生产门路有六个方面:

    1、开展深海捕捞。1963年县水产养殖场买进80-120马力机船3艘,渔汛季节,在距新开口80100华里的第10112425渔区捕捞,还到黄骅、天津、唐山各沿海市、县及辽宁省的海域捕捞,为渔业生产开展深水捕捞提供了经验。社队渔业在60年代增添10多艘大船,从1974年开始,逐年编队到山东省的日照、石岛、青岛、威海、烟台、龙口和辽宁省的大连、营口、兴城等市县的沿海捕捞,取得了较好收益。

    2、开展贝类资源的捕捞。在80年代中期,一些较大型机船捕捞新开口外海域的麻蚶。四五年间总产量达2000余万斤,其中本县渔船产量达300万斤以上。6070年代,团林七里海浅水区人工采掘青蛤、文蛤等贝类,每年可达数万斤,总产曾达2000多万斤。此外,本县小船在滦河口北的北塔子浅水域采收青蛤、文蛤等贝类,每年也达数万斤。本县小船在浅海水域捕捞海蛴、海螺、大蛤等,也都是海洋捕捞资源减退后的新生产项目。

    3、船只机动化、大型化,增大捕捞能力。在60年代以前,全县社队渔业全是木帆船和手摇船。1960年,大蒲河专渔业队用长13米旧船安装柴油机,成为本县第一艘机帆船。1961年,利用省、地拨款,聂庄渔业队排造2艘长12米机帆船。1964年,大蒲河公社薛营大队用7米长旧船,安装12马力195型柴油机成功,成为第一只小机动渔船。此后,专渔业队和农渔队每年都排造较大船体,增添机动船只。到70年代末,全县已有40马力以上机船16艘、小机动船超过150条,机动船数量超过总船数的50%,从而使深海捕捞能力增强。

    4、网具胶丝化。在60年代,全县网具基本进行了革新。以前的棉线网、青麻绳、红麻绳,以及网上的梧桐木、林秸网浮漂等基本被淘汰,换上了新产品,如聚乙稀网线及网绳、胶丝线和塑料浮漂。网具基本上是挂子网。这期间的网具有鲅鱼流网、对虾流网、青皮挂子网以及与过去类同的大眼网、小眼网、架子网、岸边拉网等,操作便利,捕捞能力增强。虽然资源减退,但产量、收益仍然保持稳定,并逐年提高。1976年,全县16艘船编队,赴山东烟台外海围捕鲅鱼,获得航次(两周)产量50余万斤;1979年,11艘船编队生产,一季捕秋虾9万斤。

5、开拓海水养殖。1959年,县水产养殖场试养海带30台,取得能成活、能生长,有收成的养殖成果。紧接,该场建立了海带育苗室,试行了两年自繁育苗,获得成功。此外,19621963年试养紫菜,19821984年在新开口旧河道试养对虾,在新开口河道试验网箱养虾,都取得了一定收成。另外,1959年有四个专渔业队也曾搞海带养殖,在浅水海域共养殖500多台,当年产鲜海带3万多斤。

四、1989年至今向高层次发展时期

    高层次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突出有四个项目:

    1、渔船大型化。时至80年代末,全县20马力渔船达到26艘,占船只总数的14%,是海洋捕捞的主导船队。1996年末,全县80马力以上机船达到93艘,占全县总船数10.8%,基本上消灭了非机动船只,捕捞生产能力大大加强。

    2、网具现代化。70年代以来,多种挂子网和绳索都改用胶丝和聚乙稀绳线,投资虽大,但实用、耐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机船的网具逐步形成单船拖网为主,网片也实现机械编织。作业的各种网具,由于材料精良,破网减少,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捕获量,提高了生产效益。

    3、养殖规模化。80年代以来,海水人工养殖对虾、乙贝逐步形成规模。1988年对虾养殖达11192亩,年产养殖虾56.4万斤。1990年以来,大蒲河海区养殖乙贝、扇贝达到3000亩,收益很好。

4、后方服务设施现代化。进入80年代以来,渔业后方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新开口渔船修造厂进行了扩建,可制造100马力以上船只,并可向时容纳300多条船上坞维修。同时,大蒲河栅子里村在大蒲河口建成渔船修造厂,亦可适应现代渔业生产需要。此外,1988年在城关建立了昌宁冷冻厂,随后建立了县水产公司冷冻厂、位于新开口的赤洋口渔业社冷冻厂、团林的部队冷冻厂等,这些厂均以冷冻保鲜水产品为主。另外,1987年建立新开口对虾育苗室,随后又建立了虹桥对虾饵料厂、大滩对虾育苗室和昌黎县渔网厂。与此同时,在沿海各渔船停泊地及港口建有数十个柴、机油供应点,饮食服务业、商业也得到了发展,沿海呈现一片兴旺、繁荣景象。

 

原载昌黎县政协学习宣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199812月编印的《昌黎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95100

 

2010330晨于碣阳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