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google” 道“百度”
“google”走了,去了香港,还在中国;可能有些恼,有些烦,总之——不爽。此事议论得多了,不想再说什么;更不想去说什么“政治的谷歌”或“谷歌的政治”。反正google还在,还可以使用,无大碍。
“百度”可能有点乐了,最起码,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百度竞价排名”的广告收入恐怕更加是有增无减的。
作为互联网用户,我们只关心:什么是好的搜索引擎?笔者非IT专业人士,无法给出专业定义;但笔者可以从实践感知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对不对,反正它符合实际,相信您也会有同感的,那就是—— 就某个关键词而言,凡能客观地多角度地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且信息呈现的先后顺序能以与搜索条件相匹配的程度和客观的被关注度为原则,这样的搜索引擎应当是好的,是互联网读者需要和喜爱的。
一个国家对互联网信息施行一定的监管,尤其是阻止那些涉黄、涉赌或所谓违法的信息传播,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笔者相信,互联网用户一定很不喜欢这样的搜索引擎,那就是——在搜索某一方面信息时,搜索引擎以“商业竞价排名”为序向用户提供交了广告费的商业性信息,而将更有用的信息置于人们很少有耐心逐页点击查阅的若干若干条以后;互联网用户更讨厌这样的搜索引擎,那就是——将并非涉黄、涉黑和违法信息但对中国历史反思性、研究性信息较多的网站排除在搜索范围之外(也许反思深刻了,就涉嫌“违法信息”了)。这样的搜索引擎有没有呢?当然有的,中国大约首推“百度”。
以事实说话比较有力。下面就以2010年3月29日的搜索为例。当你输入“语文教育研究”六个字时,google和“百度”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请看下图——
首页第一条是笔者实名注册的个人网站,但笔者可从没花钱搞过什么“竞价排名”,其实笔者对此也是颇诧异的。第二条是香港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会”网站。第三条是四川省的一个“语文教育研究”网站。第四条则是“安徽语文教育网”……不管怎么说,搜索结果与搜索目标(关键词)是相对匹配和接近的。“雅虎”、“搜搜”“搜狗”的搜索结果与google搜索结果类似,可作为google搜索引擎具有一定客观公正性的佐证。
以下是输入“语文教育研究”,“百度”的搜索结果——
“百度”搜索的第一条是人教社“小学语文”网页。第二条到第四条全是卖书的网页。第五条是人教社论坛的一篇有关小学语文的帖子。这些与搜索目标关键词匹配和接近吗?相去甚远了!有耐心的就慢慢往后点击翻页大海捞针吧……为何“百度”要排除那些与“语文教育研究”(即搜索的关键词)客观上匹配度更高的信息呢?仅仅是因为没有花钱“竞价排名”还是其它“百度的政治”或“政治的百度”?不得而知。而更重要的是,“百度”往往出于某种“政策”将一些并非违法的网站、信息排斥于搜索范围之外,这就使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来源大大缩水了——然而,这还能称之为“百度”吗?这是多少“度”呢?笔者以为这不是客观上的“百度”,而是特有的百度之“度”,或曰中国特色之“度”?呜呼,“百度”,想给你看啥你就得看啥的“百度”!商业与“听话”嫁接成就的“百度”!
其实,笔者对“百度”未收录本人网站并不介意,因为笔者的网站是自费建立纯学术交流性的,毫无商业运作,推广不推广无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也。何况除百度,其它搜索引擎均列本站于前位——倒是百度为何不收录本站却很有些发人深省,呵呵,其实在本人网站上充其量也就是多了一点历史反思的研究信息汇聚而已(其实大多都散见于互联网),只不过为了方便研究和交流而搜集罢了,因为文、史、哲实在是难以分家的呀!
如果输入“中国当代史”,“百度”和google所得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其中孰优孰劣,相信读者朋友自有判断。请看——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果您是做学问的,是要获取信息研究某个问题的,您用哪个搜索引擎呢?同一个关键词或词组,不同的搜索引擎获得不同的搜索结果,哪种对互联网用户更有用,读者朋友心中自然明白。百度也好,google也罢,作为互联网用户无所谓,但哪种对搜索信息更有用,那是客观存在的。反正笔者一般是将百度作为稍后备选的搜索引擎使用的——google、雅虎、搜狗、搜搜、百度……这是笔者使用搜索引擎的顺序。网上搜索信息,要的就是即时性——网上购书的商业信息固然也不错,但笔者兴趣就不大了,因为它毕竟不能马上得到。最近似乎google不大稳定,据说遭到封堵,不过没关系,还有相对客观的雅虎、搜搜、搜狗……
看来,客观、公正是任何地方都需要的,互联网搜索信息的提供也不例外。所谓“科学发展观”,其实也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只能表现在正确地运用客观规律为事业的健康发展服务,而非置客观规律于不顾。呵呵,这好像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