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干旱:政府应当带给民众的“七大期许”


 

西南干旱:政府应当带给民众的“七大期许”

/杨明文

 

人类在利用自然的时候切莫忘了呵护自然。一味的索取,忘记了给予和呵护,走到了极端,就免不了遭遇报复。“生态文明”建设提倡得太晚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只要过了头,都会走向它的反面。好的东西会产生坏的结果,坏的东西会引出好的结果。这也和中国的传统哲学不谋而合:“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道德经》)

2003年的“非典”灾难,考验了中国人应对突发事件的伟大力量,同时挽救了濒临垮台的中国卫生事业;一场震撼世人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产生了惠及华夏苍生的农村合作医疗,既遏制了农民因病返贫的实际困难,又让乡村医疗卫生人员迎来当头好运,白大褂们真正成了白衣天使,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用生命的代价拷问了房屋建筑质量,重新崛起的高楼大厦将是“大震不倒,中震能修,小震不坏”。那么,今年西南的干旱,在创新制度应对自然灾害,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面前,政府将会给广大民众带来哪些期许和盼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加强森林防火。据报道,截至2月底,贵州省六盘水市今年以来共发生各类森林火灾315起,火场总面积达3670.71公顷,受害森林面积为1232.54公顷,而这些火灾事故的发生均为人为野外违规用火引起(中国六盘水网)。火灾不仅烧掉了森林,危害更大的是烧掉了自己的“生命之水”!要对公民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自己的家”。

二是认真清理退耕还林。要变假退耕还林为真退耕还林,变假种树为真种树。资料表明,多年来,一些地方“笑纳”了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粮或补助款,但即使退了“耕”也没有“还林”,山还是那片山,天还是那块天。

三要切实抓好“两防”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对于大西南来说,抓好“珠防”、“长防”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尤为重要,抓好这些工程,既可以涵养水源,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耕地,最终可以打造“山清水秀林馨香”的优美环境。对“两防”工程建设,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不能只看上报的数据,要加大督查力度重实效。

四是重视“三小”水利工程建设。小(山)水塘、小水窖、小水池的投资小,见效快,易建设,好管理,又便民。

五是利用地理优势新筑山塘。有的地方(高处)的“落水洞”只要筑牢“底”部,即可形成大山塘。修筑山塘亦要进行沟渠配套。

六是及时修复和加固病险水库。水库的修复和加固,要注重沟渠配套建设。

七是加强防洪堤坝和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特别是北方的雪凝程度深,一到入春,气温升高,雪凝融化快的年份,容易造成涝灾。今年就是典型的例证。如果能把北方的洪涝之水“调”到西南来用,那黎民百姓肯定“乐翻天”。

从“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来审视中国2010年的灾情,今年是个多灾多难之年。大涝必有大旱,大旱也必有大涝,北方和南方恰好“对调”。因此,抗涝抗旱抗冰雹,加强防火,一年到头都要绷紧思想上的“弦”。 而兴修水利,则应当是今后惠农强农的长期任务。

 

相关阅读:

灾情:西南五省旱灾6130.6万人受灾 损失200多亿 

分析:西南旱情凸显生态和水利两大方面“欠账”

其他:中国一半以上农田缺乏有效灌溉

腾讯:西南五省地区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