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不信法”是个伪命题


“信访不信法”是个伪命题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指出,如今人们解决纠纷是“信访不信法”,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他提出“领导在重视信访工作的同时减少批示、增加指导,将各类争议逐步引导到解决的主渠道上来。(28日广州日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1003/0328_17_1588720.shtml
“信访不信法”?显然是个伪命题。群众为什么会上访?大多因为通过正当、合法途径难以达到维权目的。在当地就能依法解决的纠纷、矛盾,老百姓会舍近求远去上访,甚至出现所谓的“缠访”,那岂不是吃饱了撑着,像个别专家所说的有精神病?
如马教授所言,群众上访往往能够“一步到位”解决问题,而领导级别越高、批示越明确,解决问题就越快。何以如此?不是老百姓不信法,而是少数地方、官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漠视群众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导致维权的法制路径受阻,只有求助于更高权力的干预。
因此,破解群众上访难题,不在于领导批示多少,而在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增强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理念,彻底破除“领导不重视,问题拖一拖,领导一批示,矛盾就解决”的怪圈,避免类似的事件需要重复批示,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让群众依法维权不再难,才是关键所在。
近期重庆晚报报道说,市民胡亚身份信息被他人冒充,背上“吸毒人员”黑锅,奔波八年迟迟没有结果,在媒体披露并引起领导重视后,当即得到了纠正。但重庆警方没有满足于事件本身的解决,而是启动问责制度,对区公安分局长及涉事警察以免职、刑事拘留等处分,这种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
建立信访制度,就是为了防止和纠正基层行政、执法偏差,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领导少批示,或者不批示,最后的申诉路径被堵,群众上访或可减少甚至绝迹。但问题没解决、矛盾不化解,无上访的表象背后只能是民众积怨越来越深,党和政府形象受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反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