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任命89名正副局长暴露自我改革的缺陷
杨于泽
河北邯郸市最近一次任命了89名正副局长,有几个局居然有副局长10个左右,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1个、城管和综合执法局9个、工业和信息化局8个。邯郸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告诉《河北青年报》记者,副局长多,是因为实行“大局制“后,原有各局副局长全部平调到新成立的单位。
邯郸市实行“大局制”后,原来有多少局座现在还有多少局座,既没减少,也没增加。这样做,依某些地方组织部门之见,可谓好处多多:有利于干部队伍思想稳定,有利于工作平稳交接,方便将来“合理整合精简”。想想“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的说法,原有副局长继续做副局长,自然也是有“利”可陈。
但行政体制改革回应的,是社会各界对旧有行政体制“机构雍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批评,改革的直接目的就在于“裁撤机构,减少冗员,提高效率”。中央实行“大部制”,地方实行“大局制”,也无非这三大目的。只有裁撤机构、减少冗员,才能提高政府效率;而要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就必须给政府机构瘦身,把官员职数的水份挤出来。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多,此类新闻报料,在媒体上隔三岔五。2008年11月,媒体报道辽宁铁岭市政府有20个副秘书长。去年8月,媒体报道湖南溆浦县几乎每个行政机构都人员臃肿,交通、水利、林业部门动辄上千人。去年12月,媒体报道湖南省级贫困县石门有县委常委16人、副县长11人。可见,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我们政府体制的老毛病。
“大局制”剑指冗官,而邯郸市让旧官全数戴上新帽,完全背离了改革的根本目的。改出来的“大局”,实际上就是原来“小局”的“合署办公”,连重组都有名无实。冗官不减,权力条块分割、相互掣肘如故,政府效率不可能有任何提高。所谓将来“合理整合精简”,何谓“合理”,也是有关部门自己说了算,社会各界无法“理性预期”。
举凡古今中外的政府机构改革,都是社会矛盾和外在压力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之道。政府财力匮乏,养不起那么多官员了,政府就得瘦身,减少薪俸及相关支出。民众对政府办事效率不满,也会推动政府进行机构改革。这种改革的动力来自民意,而民意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民意机构只给政府那么多“人头费”,除了裁撤机构和冗员,政府别无选择。
而我们的地方“大局制”改革,没有财政压力,没有民意压力,改革只是“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说穿了是“中央的部署”。现在各级财政年年高速增长,而财政首先保障的就是政府机关的“人头财政”,确保领导干部的工资、福利、配车、出国和招待,其次才是公共投入。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财政预算,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政府从来“不差钱”。在这种情况下,机构再臃肿,冗官再多,政府也是养得起的,没有裁撤机构和冗官的内在动力。
要真正实现裁撤机构、裁减冗官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必须从改革的动力机制上作文章,向政府改革输入动力。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审议和拍板政府的开支规模。政府官多官少,取决于人民给他们多少钱。如果民众不节制政府“人头费”,而想政府裁撤机构和冗员,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上的短视。切实的政府机构改革,必须从落实人大决定政府预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