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务必“稳中求变”


     

2010:务必“稳中求变”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召开会议讨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称,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根据会议的讨论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整体思路应该是要保证中国经济的稳中求变。稳是要稳定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已经止跌回升、整体向上的态势,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但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还要求变,应以此为契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稳定并非静止不动,发展中的稳定、保持向好趋势的稳定本身就意味着或蕴含着变化。针对经济现实或环境的变化,政策只有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巩固变化中的积极方面、限制或消除变化中的消极方面。实际上,无论从国内形势还是国际形势看,不变而图稳是难以实现和保持的。

首先,从国内的就业状况看,出现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怪圈”。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存在供给的“缺口”, 人社部发布的调查显示,有70%的企业预期今年招工“有困难”或“有一定困难”,尤以沿海一带,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企业为最;另一方面,同时存在需求的不足,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矛盾在2010年仍将继续。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对于非均质的劳动力市场,我们的保增长政策未能在确保总量目标的同时实现结构的合理化改进。

在产业的地域配置上,沿海发达而内地薄弱的状况未有根本改善,因此相当多的企业在沿海等地扎堆,在后金融危机的恢复阶段形成局部地区的“用工荒”。在产业结构的构成方面,面向外贸的低端加工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未有实质性的进展。所以,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最先也最有力地产生用工需求的企业,还是那些依靠大幅挤压劳动者报酬、降低成本,获取国际价格竞争力对外低价销售的企业。对于源源不断地被“扩招”、批量“生产”出来的大学生,甚至那些在长期打工生涯中积累了相当经验并期待更好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资深打工者而言,这些企业的需求并不属于“有足够货币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

当然,如果这些外贸企业对外具备足够的讨价还价能力,或者扩大而言,如果中国产品具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世界各国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品牌、技术、性能产生高度的依赖,那么中国劳动者获得更好的劳动环境、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愿望,也许能够通过价格博弈实现。但这一愿景,同样有赖于我们在下一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求变。

其次,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也迫使中国经济求变。来自美国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未断绝。也许人民币升值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但货币层面的改变易,实体经济的升级难。一旦改革的顺序出现舛误,就可能出现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日本式衰退”。 “低廉的价格”或许是过往相当长时间里,中国产品的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并不能保证中国在产业链上具备优势的地位,如果人民币升值而中国产品未能升级,中国的产业很容易就会被其他“亚洲制造”或“拉丁美洲制造”所取代。因此,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尚属可控的“窗口期”,中国应抓紧部署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有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而不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需求回升的诱惑下,走粗放型开放的老路。

除币值压力外,中国还面临国际层面更为直接的贸易围堵。不仅是美国、欧盟等传统的贸易对手与中国扬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阿根廷、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连向中国发难。报道显示,在刚刚过去的虎年春节假期里,美国、欧盟、阿根廷等国相继对中国油井钻管、铜版纸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贸易保护措施再次密集出动,呈现出对中国制造展开“全球围堵”的局势。可以预见,只要中国经济不发生结构性转变,这样的“围堵”只会愈演愈烈,纠缠于此,中国将陷入不断“招架”的烦难境地。惟有稳扎稳打的同时鼓励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方能以变图强、出奇制胜。

变是稳的保障,审时度势、顺势而变才能稳健成长、长治久安。但同样重要的是,稳是变的前提,不稳而变谓之乱。如果阵脚已乱,从容的变革也是无从谈起的。故曰:2010年,务必“稳中求变”。

 

为《瞭望东方周刊》上期撰写的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