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DV》专稿,请勿转载。
这些事儿与那些孙儿无关
文/马陌上
数日之前,应邀与凌非同志一起为《大众DV》杂志社举办的短片赛评奖。在其他片子上偶有分歧,但《何小光的夏天》该获一等,我与凌非同志却是一致认同的。这部短片之所以能令我喜欢,主要理由陈列如下:
1.短。当“长”“粗”“多”“大”“高”“快”等壮阳式辞藻在张艺谋陈凯歌式位高权重的老男人阶层的推动下成为电影界的不二价值之后,“短”与“小”自有一种趣味上的革命性——这种趣味革命不是“雅致”对“粗俗”,也不是“精巧”对“宏阔”,而是“坚硬”对“疲软”,是“真实”对“虚假”。一句话:短,就是反对虚假的“长”,就是反对电影界的壮阳之风。短,是一种态度。
2.故事完整。编剧能够说明白一件事儿,单这一条,已经比绝大多数国产影片要高明许多。这反映出编剧甚至整个创作团队高度的自制力:在《刺陵》《三枪》《孔子》等脑残片的轮番勾引下,该团队竟然没有受到一丝丝影响,这种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精神令人敬佩。这反映出编剧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他的智商与道德是可靠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故事竟然不是抄袭的。
3.反思。本来反思应该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但中国人例外。当先辈为我们找到“现代化”这粒药丸,补气养虚之后,中国人便以为它包治百病,而不加咀嚼地狼吞虎咽。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一样对“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全民欢呼,也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一样对“明天会更好”全民深信不疑。这导致我们的文艺作品总充满一种傻逼呵呵的乐观劲儿。《何小光的夏天》尽管也谈到了婚外恋,也谈到了城乡二元体制,也谈到了社会变迁与生存状态,但它实质所能告诉我们的,远比这更多,而想告诉我们的,远比这更少,因此,片子抛弃了居高临下的悲悯姿态,放低身段,只将镜头对准一个名叫何小光的小孩,他的基本问题是:在城里跟亲爹后娘生活并不爽,他要回一个名叫低庄的乡下去,那里有他早已死去的爷爷——他固执地认为他并没有死,所以屡次冲破父亲为他设置的现实主义路障,一头扎进故乡那触手可及的魔幻之湖里。套用一句古话,“现实就像轮奸,要是不爽,总可以反抗一下下。”何小光的反抗很直接:不断逃跑。而当下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城市包围农村、先富消灭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4.最重要的,本片所讲的,是“这些事儿”,而不是“那些事儿”,因此,与那些孙儿无关。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