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高中”的现状、由来与应有归宿


“示范高中”的现状、由来与应有归宿

发生于2009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中一高三女生因不堪重负从六楼一跃而下的悲剧(本文后附视频),尽管这位高三女生至今乃至此生正在且必将将忍受无尽的痛苦,但这一新闻大约已是旧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了。所以,当前国家正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时,在这份《规划纲要》仍将“示范高中”视为“优质教育资源”之时,笔者就不得不对这一新闻做一番解读了。

一、“示范高中”在示范什么?

“地球人都知道”:所谓“示范高中”实际上就是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的“重点中学”,就连新华网在一个电视采访节目中也是说某重点中学如何如何,而不是说什么“示范高中”。同样,也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示范高中”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示范,是可以优先获得政府大力扶持硬件上台阶的示范,是可以具有则择优招生优先权的示范,是可以任意延长学生学习时间的示范,是可以剥夺学生双休日和节假日休息时间的示范,是可以违规多收费的示范……这就难怪“示范高中”如香饽饽,学校争取,政府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力号召,制定规范,亲历亲为。——可惜的是,每年出现的诸如学生不堪重负而跳楼、出走、猝死等悲剧性事件,大多也是出自“示范高中”。2009年高考前,河南一女生从六楼一跃而下的惨状,至今仍历历在目,那就是出自“示范高中”的。如此“示范高中”是“优质教育资源”还是“劣质教育资源”呢?

我们可以说,“示范高中”唯独在素质教育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示范意义——当然也有极少数做得较好的学校——但从总体上说,“示范高中”正严重阻碍着高中教育的自身发展,并严重制约和扰乱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均衡化发展。对此,笔者拙文《<纲要规划>的制订须进步一强化内在逻辑性、系统性》有较详尽的剖析(可点链接),在此不赘。

关于“示范高中”的种种病态、畸形发展的更具体的表现,除笔者上述拙文外,一位名叫凌吟文的网友所撰写的《如今的“示范高中”》有非常具体形象的阐述,这位作者应当是一位退休的高中教师或校长——他在文章开头就写道:“只要你不是像每年省教育厅的示范中学评估团一样,只在接待室边接受款待边听‘汇报’,只在校园内边走马观花边看‘表演’,而是真心深入学校、深入学生、细心调查、细心观察,甚至来点‘明查暗访’,你就会发现:这些‘示范高中’说搞素质教育示范,其实仅仅只是给上级评估团表演,而实际上,他们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加上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严重背离了教育规律,使教学质量持续下降。”这位业内朋友之说可谓入木三分。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浏览,也不再赘述了。

那么,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何可以置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于不顾,大张旗鼓、冠冕堂皇地一次次地发文件、定规划,一次次地评选省、市“示范高中”并授牌、剪彩呢?——当然,他们是不会堂而皇之地声言就是要搞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如果这样,那岂不太傻?

二、“示范高中”的由来与变质

到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主持并鼓励创、评示范高中的程度,没有政策依据是不可能的。他们的最高依据就是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这一《决定》在在论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时提出如下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完全中学的高、初中分离,扩大高中规模。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同时,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一节末提出“各地要建设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正如《黑龙江省教育厅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审制度》在“审核、审批”示范高中的“依据”中,首先列出的就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细心的朋友大概可以发现,2001年基础教育面临着这样的分化和选择:高初中要分离,一部分基本不能胜任高中教学的初中教师向何处去?在教育公平化、均衡化的呼声下,原所谓“重点中学”的存在已经岌岌可危——而到了2006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明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于是,体现教育不公的“重点学校”之称终于在官方寿终正寝——尽管民间和一些媒体仍习惯称其为“重点中学”——因为它们其实就是过去的重点中学。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式,教育界迅速找出了“对策”:

对策之一:(属题外话) 原重点中学的初中“分离”后,其初中部改制为“民办”,不要求国家下拨教师工资,但是使用原校的硬件设施,甚至干脆就是“校中校”。既是“民办”(依托原重点中学),便可公而开之地收费,而且借着原来“重点学校”名誉的无形资产,可以高收费——除了完全可以保证教师工资外,还可以上缴所“依托”的原重点中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说不好听,类似“提成”)。当然,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类所谓“民办中学”正在逐步与原校“剥离”,有的地市正在艰难中取缔它们。

对策之二:便是2001年《决定》中提出的“各地要建设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于是,各地首批“省示范高中”,一般都是原来历史上的所谓“重点中学”。这些学校换了一身马甲重新登场——发表于2004年《解放日报》的一篇题为《上海重点高中将淡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崛起》,一个“淡出”一个“崛起”就在不经意中点破了“换马甲”这一实质——而换了马甲后,择优招生、优先获得更多的教育拨款等等,均与原重点中学别无二致;而在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方面却比原来更加名正言顺——读重点高中或曰所谓“示范高中”不就是为了考大学吗?高中尚不属于义务教育,可以不受《义务教育法》的约束。有了《决定》为尚方宝剑,各地大搞“示范高中”的评选,为了当地的教育政绩,政府用本来就不宽裕的教育经费给予这些学校完全倾斜的投入,而这些学校所创造的升学率,也为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脸上贴金。在有的地方,政府更是直接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教育部门的指标发下去的——这就难怪郑州示范高中校长坦言:应试教育是政府逼出来的。(链接)

至此,国务院《决定》中“各地要建设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政策已经被利用到极致,只是唯独丢了“实施素质教育”这个实质性、限制性定语。

三、发生在“示范高中”里令人痛心、窒息的事情

观念决定行为。既然“示范高中”的实践抛弃了“素质教育”的要义,唯升学率马头是瞻,那么剩下的必然是非人性化的、功利主义的东西。这样的“示范高中”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异化的“示范”,应试教育的示范,与《决定》中的“素质教育的示范”毫不沾边。而他们在通过所谓教育评估、督导时,大多弄虚作假,这在《如今的“示范高中”》一文中有具体介绍,其实这些也已都是“公开的秘密”而已。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旗帜鲜明地在去年两会上就指出:“中小学校不能成为制造大学生的‘工厂’”,“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个老问题,高中生每天学习十六七个小时,身心素质严重下降,学生也是最苦最累的群体之一。但面对现在的‘应试教育’,我们的孩子苦得没有道理,苦得没有价值。”——我们的省教育厅副厅长对此都无可奈何,这是不是很耐人寻味呢?

是的,当我们的“示范高中”公然取消学生的休息日、休假日,公然让学生每天连轴上课十七八小时比夏衍笔下“包身工”的工作时间还长;公然夜里十一点钟还在让学生做试卷;当我们的“示范高中”在高考动员大会上拉出横幅或贴于教师正前方所写的内容是“做一题,会一题,题题决定命运;拼一分,高一分,分分成就终身”或“掉皮掉肉不掉队”,我们的“示范高中”在“示范”什么呢?他们还是在做“教育”的事吗?如此“示范高中”是“优质教育资源”还是“劣质教育资源”呢?

全国人大代表、小学教师张淑琴就政府将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的做法坦言:这种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主要指标的做法,对“应试”教育的日趋泛滥,不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产生了“保驾护航”的恶劣影响。——“推波助澜”、“保驾护航”,用得多么恰到好处且传神啊!

于是,2009年4月,河南省示范高中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中一高三女生因不堪重负从六楼一跃而下,而就在前一年,同为该校,一高三男生在教室中猝死……该校的作息时间表与成绩配名表足可以说明一切。(点击这里:看详情)于是,2006年安徽省明光市明光中学(称重点中学)学生姚国徽因不堪压力而跳楼,河北新乐一中高三学生不堪压力而跳楼自戕……

点击这里:看本报道下集

够了,无须笔者多说,充斥于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历年与此相关的报道以及早已问世的作家何建明用两年时间潜心深入调查采访写成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已经揭示很充分、很深刻了,而“示范高中”的实践恰恰为这些报道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

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必须认真对待“示范高中”问题

诚然,示范高中的问题与高考制度、方法的改革也是密切相关的;但毋庸讳言,目前变质的“示范高中”无疑在堂而皇之地加剧亟待改革的高考弊端,为之推波助澜。在我们已经提出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前提下,这种早已与《决定》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背道而驰的“示范高中”还应当存在吗?——“示范高中”的归宿应当有二:要么,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取消择优招生、基本取消下拨经费倾斜),真正办成令人信服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此其一;要么,彻底取消“示范高中”制度,走均衡发展、公平教育的路子,此其二。如果想教育事业发展,如果想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目前正在制订中的《纲要规划(征求意见稿)》仍然指出:“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这里的“优质普通高中”当指目前的“示范高中”吧。这里看上去似乎在解决所谓教育公平和均衡化问题,但根本未能触及教育弊端的根源。《规划纲要》如不考虑“示范高中”本身存在的严重问题及其对义务教育极大的负面制约性,不面对“示范高中”早已变质的“地球人都知道”现状,而将其纳入所谓“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范畴来考虑和论述,这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其阐述也是脱离实际的,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如不解决目前“示范高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与发展就很难成功,且必将再次“穿新鞋走老路”,而发生在“示范高中”里一幕幕滴血的悲剧必将继续上演下去……□

----------------------------------------------------

相关链接

凌吟文:如今的“示范高中”

《东方今报》:河南西峡一高接连发生高三学生猝死、跳楼事件

郑州示范高中校长揭秘:应试教育是政府逼出来的

中国教育新闻网:海市中小学:陷入恶性循环的“减负新政”

应学俊《规划纲要》的制订须进一步强化内在逻辑性、系统性 

                 (主要论及示范高中和义务教育以及师范教育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