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公众评价应该公共化


    中国各级政府在服务公众反应上的重视度有很大的上升,利用网络、传统媒体、政府统计部门与第三者评价方了解公众对于政府表现的满意度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目前也有更多的评价工作在推进,有学术机构的、有独立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的和政府自身的研究机构的。从目前来看,政府重视公众反馈的工作机制基本上有五种:一是例行公事式地让政府内部的统计机构做一些例行的工作;二是在原来的政府内部评估工作基础上,邀请外部机构或者专家提出更多的意见与操作方式;三是在一些重大公共化事件冲击形成的民意压力下寻求外部机构主持的公众评估;四是为形成体现政绩模式的驱动机制,以第三方介入为创新模式而进行的公众评价;五是把公众评价形成持续性的评估机制,并以一定比重纳入行政综合考评体系内,这一类在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比较突出,而中央组织部也已经把全国大约8万条主要党政的民意测评纳入工作日程了。

 

    但所有这类结果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目前来自政府发起与支持的公众测验主要在内部使用,是一种内部的管理工具,而很少公开化。在我见识到的范围内,北京顺义区曾经尝试公开公众评价结果,让做得好的部门领导与不好的部门领导上电视说明自己做得好与不好的原因,并对未来自己的工作努力方向做出承诺。把公众评价纳入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对于促使党政部门关注公众感受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依然保留了内部运作的很大空间,而在增加公开性并让相关部门做出更多的承诺的情况下,公共管理的服务性与改进压力才会有更大的改善。而且,政府委托的工作也很容易纳入到保密的范畴,公众意见一旦成了内部保密信息,就成了可能被行政机制操纵的玩具。

 

    站在专业调查机构的角度上,我们努力持续地做更多独立的公共服务评价,保留有独立的发布权,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媒体依然会保留对于公共政策类型信息的敏感,因此发布的渠道也非常有限,目前包括新浪网、搜狐网、《南方周末》、《新京报》、《时代周刊》、凤凰网、FT中文网都是属于对于这类公众评估类信息的发布比较积极并且比较有力度的媒体,地方媒体在本地政府评价处在比较好的位置的时候会登载积极,虽然这限制了信息的全面性,但是也逐步开创了这类信息的发布空间。随着公众政治的进展,我们期待这类公众反馈信息的公开化会有更多机会与保障机制,否则这就是对《政务信息公开化条例》一个蛮大嘲讽。

 

昨日场景:接受央视315晚会采访。接待公益组织视野中国采访。出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会。敬请各位博友欣赏左侧私坊链接中本人的孟加拉游记——快乐孟加拉。



 

今日小诗:

能量


比常人更能面对黑暗,

就比常人更明亮。

经历雨雪风霜之心,

才能开得出明艳的花。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青椒汤肚

食品超市选已处理干净新鲜猪肚两只,在烧烫铁锅中以其正反面各贴烫铁锅三分钟,然后切成细条,洗净备用。中辣青椒三到四只,切成同形细条。起普通油锅加姜片,热后倒入肚条,大火爆炒后,放入少许料酒并撇油鸡汤两大碗,中火煨制一个半小时后放食盐酌量。再放入青椒,三分钟后装碗可用。吃时可酌放白胡椒面。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