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荣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杜双华?


沈文荣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杜双华?

 

2010223,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战略协同合作意向书。虽然双方签订的仅为战略合作意向,并没有涉及股权合作,但一方是国企,一方是民企,这种“联姻”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不久前发生的“国企山东钢铁并购民企日照钢铁”事件。

20099月,当年上半年亏损12.85亿元的山东钢铁集团成功收购日照钢铁集团67%股权,同年上半年后者的利润高达20亿元。亏损的国企将盈利的民企兼并,让外界诧异不已,引发“国进民退”的大范围争议。而钢铁首富杜双华,也从日照钢铁掌门人的位置,退居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股东”,持股仅为33%

辛苦多年创办的企业,拱手相让给别人,杜双华的遭遇难免让人唏嘘。而如今,民企沙钢集团走出了与国企宝钢集团合作的第一步,在中国钢铁行业呈现兼并之风的今天,也不禁让人为其捏把汗。

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呈现一片兼并之风,宝钢兼并宁波钢铁,首钢兼并山西、贵州等地的钢铁企业,河北省唐山、邯郸、承德三个钢厂合并,甚至还出现了盈利的日照钢铁被亏损的山东钢铁兼并的个案,颇有些诡异。

在这种兼并风气下,沙钢与宝钢今后合作的结果会不会重蹈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的覆辙?而2009年沙钢集团沈文荣以200亿元成为“新财富500富人榜”的新首富,他会不会走上另一位首富杜双华的旧路,成为第二个杜双华?相信,这是很多人心中存在的疑虑。

但是,我看来,沈文荣不会成为第二个杜双华。虽然处于江苏的沙钢集团靠近宝钢集团,但前者是国内最好的民营钢铁企业,后者是国内资格最老的钢铁企业。两“虎”相抗衡,两者之间很难构成兼并或被兼并关系,即沙钢不会被宝钢兼并。

首先,江苏和山东的经营环境有所不同。

事态的发展,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条件,其中地利,也就是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对企业而言,经营环境直接决定着其发展走向。

山东钢铁兼并日照钢铁,事件发生地点为山东。众所周知,山东是个工业大省,但却不是个工业强省,虽地处沿海,思想相对还是比较保守。在偏重国有经济思想的影响下,山东以政府主导经济的思想还比较严重,而且与其他地区相比,外地企业要进入山东也比较困难。这次,山东钢铁兼并日照钢铁,就是在山东政府的一手主导下完成的。

而相比山东的保守,江苏省就比较开明。江苏经济,曾一次次领国内风气之先,“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以乡镇企业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成为全国吸引外资冠军的苏州……而且,苏州还有全国最为庞大的私营企业群。走在全国经济发展前列的江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解放思想的经济强省。

也正是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沙钢才从当年45万元自筹资金建办的小型轧钢车间,发展到现在已成为跻身世界“财富500强”的民营钢铁王国,在全国钢铁企业中排名第四。

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山东钢铁以亏损之身可能不会兼并日照钢铁,至少兼并之路也不会走得如此顺畅。在江苏经济发展中,政府主导的痕迹并不明显,而现在正如日中天的沙钢被其它企业兼并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其次,宝钢集团在上海,沙钢在江苏。

山东钢铁兼并日照钢铁,当事企业都是山东企业,属于同一省份。而沙钢靠近宝钢,却分属江苏省,两家不是一个省内的企业,想要兼并或重组,还不是那么简单。

诚然,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上海的经济运行环境也更为宽松,企业经营也更为自由。因此在上海和江苏,企业经营来自政府的阻力并不严重。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出于税收还是GDP的考虑,每个省都比较看重省内的大企业。如果沙钢被宝钢兼并,就会脱离江苏成为上海的企业,相信再开明的省份,也不会心甘情愿将自己省份的好企业拱手相让吧。

再次,沈文荣个人因素。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自己的优秀之处,企业的发展,也难免会沾染上企业家个人的色彩。

不可否认,杜双华也是一个厉害角色。从20033月开工到2008年,仅用了五年时间,日照钢铁这家原本声名不见经传的民营钢企,就被打造成年产能近千万吨、资产规模从约20亿元膨胀至约320亿元的大型民营钢企,杜双华的过人之处可见一斑。但直到2008年日照钢铁为赈灾汶川地震捐款1.5亿元时,他才被人所知,此前,他一直都“极其低调和小心翼翼”。

在山钢提出兼并日钢之初,杜双华也曾极力反对,但面临生存压力,也只能放弃抵抗。2009611日,距“限产令”出台仅一个月,日照钢铁年初新上的项目就被环保部紧急叫停,另外,山东省政府紧紧控制日钢在山东多家银行的信贷业务,这也让杜双华很难办,“如果银行停止贷款或开始收贷,日钢的资金链就会断裂,连工资也发不出来。”就这样,低调的杜双华,让日照钢铁“归顺”山东钢铁。

而被尊称为“钢铁业教父”的沈文荣,有着几十年的创业经历,盘点沙钢的成长,也完全可以用野蛮成长来形容,其背后所折射的也正是沈文荣与沙钢的强悍基因。

1968年中专毕业后,沈文荣成为沙钢前身——江苏省沙洲县锦丰扎花剥绒厂的一名钳工,其后不断升迁,1983年在钢铁厂正式与母厂扎花厂分开时,出任钢铁厂副厂长,次年7月扶正。从此,沈文荣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即便后来官至张家港市政协主席和市委副书记,沈文荣也将仕途上的发展称为副业,并将办公室一直设在沙钢。

此外,沈文荣有惊人的市场本能,曾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数次决断逆势而行,扩大产能,让沙钢在国有企业的包围中冲出一条血路。2001年前后钢铁行业普遍不景气时,沈文荣就曾做出了一个让业内跌破眼镜的举动,以 2亿元人民币的超低价格抄底收购了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子公司多特蒙德钢厂全部设备。事后的事实也证明,他这笔买卖做的太漂亮了。

经过多年打拼创下的基业,自然不会轻易放手,一位与沙钢高层过从甚密的人士认为,以沙钢发展的艰难路径看,沈文荣苦心经营做大了的沙钢,应不会将控制权轻易转让。

况且,与杜双华纯粹的商人身份相比,沈文荣十六大人大代表的“政府人”的背景,也为其提供更为坚实的拒绝兼并砝码。

现在,纵观中国钢铁行业,处于一种产能过剩,且频繁重组的状态,但对于市场化意识更强,更注重精细化管理民营钢铁企业沙钢来说,“国进民退”不是唯一选择,甚至沙钢还会去兼并收购更多的国有企业。如果有这么多的机会,沈文荣还会轻易将沙钢控股权交给宝钢?退一万步讲,如果会的话,那注定是中国钢铁企业的另一个悲哀。

 

近期精彩推荐:

丰田章男“召回门”事件危机公关的亮点分析

谁让“地震谣言”成为山西“大忽悠”?

赵本山的春晚危机

海南房地产击鼓传花游戏何时结束?

预防海南地产泡沫,政府还需下

农夫山泉是否能与海口工商局携手共度危机?

老虎伍兹聪明的危机公

从“砒霜门”看中国食品饮料行业

农夫山泉“砒霜门”危机应对技巧

铁娘子董明珠将会给谁带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