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意见是否合理,谁说了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公告称,备受关注的教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截至32824时,共收到意见建议27855条。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承诺说,正在逐条梳理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合理意见。下一步将继续和社会各界一道,为努力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教育规划纲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不懈努力。(新京报330日)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承诺”,其实不应该叫“承诺”,既然公开征求意见,如果把征求来的意见,马上就扔进垃圾堆,那无异于走过场,把民意当儿戏,白白浪费那么多的公共资源。认真对待每一条征求来的意见,是最基本的工作态度。
 
这样的“承诺”,只能回答一个疑问,即公开征求意见是“真的”,但是却不能打消公众心中最大的疑问,即大家提出的意见,究竟有多少能被采纳,采纳的标准又是什么——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说,“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合理意见”,可是,什么是“合理”的意见?如果老百姓认为“合理”,可在官员那里觉得“不合理”,这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呢?
 
拿学前教育来说吧,据说这是在第二轮征求意见中,建议、意见最集中的领域,大家普遍认为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太低,而且学前教育的学费太高,因此,呼吁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在我看来,这一建议是很合理的,这几年来我先后写过多篇文章,建议重视学前教育这一教育“短板”,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可是,在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负责人看来,这一建议就不太合理。中央教科所所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袁振国在接受记者时说,学前教育是否要纳入到义务教育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义务教育是强迫性的,而很多人不希望小孩子去学校接受学前教育,认为在家里接受教育更好。第二,现在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制中属于比较薄弱的,要把上亿人的幼儿园学校要建起来,师资队伍要建起来,有的地方还有交通、校车的问题,这不是说我们怀揣一个美好的理想就能把他建成的。得到的结论是暂无纳入义务教育的可能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29日)
 
这两方面的原因,合理吗?“很多人不希望小孩子去学校接受学前教育,认为在家里接受教育更好。”对此,有调查数据表明吗?且不说前不久有报道说,南京一幼儿园只招80人,却有800张条子,家长更是连夜排长队报名——一幼儿园之热不能说明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幼儿园——还是用现实的数据说话,在上海,36岁儿童入园率2008年已经达到95%(一年入园率就更高了),这说明什么?只有最多5%的儿童没有进幼儿园!而且这是在学前教育不是强制义务,需要自己掏钱的情况下。这是很多人不希望孩子去接受学前教育吗?
 
退一步说,如果承认“很多人不希望小孩子去学校接受学前教育”合理,那么,国家教改《规划纲要》中关于“普及一年学前教育”的目标也要修改,那么多家长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你怎么去普及呢?更何况他们自己要掏腰包?
 
“这不是说我们怀揣一个美好的理想就能把他建成的”这是客观的,但是,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这是将普及一年学前教育变为普及一年学前义务教育,其最大的变化,不是家长被要求送孩子去接受学前教育(没有“义务”他们也要送),也不是要从新开始建设幼儿园(现在各地由政府建设的幼儿园少,由民间资金建设的幼儿园多,有的地方比例甚至高达90%,这导致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天价幼儿园频现),而是由政府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义务,以政府投入为主来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也不是遥不可及,唯一的难点是,政府愿不愿意增加教育经费。根据教改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教育投入水平——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确实没有“多余”的经费分给学前教育。
 
这才是是否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从老百姓的现实需求来说,发展学前义务教育是合理的,也是有现实基础的;而从政府的教育投入看,这又是“不合理”的。当然,这个“不合理”不在于教育部门,毕竟教育部目前也是讨钱花的机构。所以,关于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不该由教育行政部门来决定,而该提交人大讨论、听证、审议,这样,才能一揽子解决发展学前义务教育的经费以及经费保障问题——由人大确定教育拨款预算,再监督政府执行。这也是解决我国教育投入不足、不到位的重要制度安排。
 
其实,所有关于民意的“合理”与“不合理”,不是由政府部门逐条梳理、认真研究,这很难避免根据部门利益进行取舍。都应该有通过人大讨论、听证、审议的过程。这才能真正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教育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