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杂志专栏文章
水为什么远比钻石便宜
水之所以不值钱,不是因为水不稀缺,而是因为人类抢夺了本不属于自己和当前的水份额,以至于根本不需要付钱,甚至被人类大肆浪费和污染——“爷卖崽田心不疼”嘛!
——题记
按:当前,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潮流。可什么是低碳经济呢?恐怕还没有谁说得清。自从英国政府2003在《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全球社会有许多思考和探讨,众声喧哗,但在基本理论层面,真知灼见极其稀罕。让人想起《圣约·旧约·创世记》上一句话:“神说:要有光。”今日世界的最大麻烦就是没有智慧之光!
因工作偶然介入低碳话题,三五回合下来,指向的还是那三个字:“注目礼”!现分几篇短文,呈现对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考,供方家参考批评,亦欢迎纸媒连载或刊发:
1.低碳经济无关气候变化(《凤凰周刊》首发)
2.水为什么远比钻石便宜(《法人》杂志首发)
3.“公地悲剧”是怎样一个扯谈(待发)
4.自由为什么须在宝盖之下(待发)
5.低碳经济呼唤并塑造“世界政府”(待发)
6.“碳配额”:谁是价值最大的人(待发)
7.“碳通宝”如何可能(待发)
8.“天”是什么意思(待发)
可以说,思考是突破性的,结论是颠覆性的。不只是开宗明义:即便没有气候变化,人类也需要走低碳道路。更重要的是,从经济学入手,为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澄清,如颠覆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所谓“价值悖论”,化解长久以来老生常谈的所谓“公地悲剧”,同时也对自由、价值和天这样的古老问题作出全新思考,再次强力表明:人类不只是要重思经济学,而且要以重思经济学为切入,重思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也再次有力印证一鲜明论断:
要么一通百通,要么似懂非懂!(链接)
本文颠覆了经济思想史上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所谓“价值悖论”——亦称“钻石和水的悖论”,对既有经济学最基础概念之一的稀缺性提出颠覆性思考:不是水比钻石不稀缺,而是钻石远不如水的昂贵!目前的稀缺性概念是完全人类自我中心的,不只是狭隘,近乎胡说八道。
不断有人或好奇或怀疑或发刁,一些甚至饱含势利和傲慢:注目礼思想咋就颠覆了西方经济学?无论是需求的概念,还是稀缺性的概念,抑或价值的概念,也包括均衡、产权、有限理性甚至“看不见的手”等其他基本概念,注目礼思想都有突破和颠覆,一锅端,一锅煮。但理论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因为目前还有一个基本“概念”没有颠覆,那就是——
我们不少人的不懂装懂!
相关阅读:“朕”即天下——兼论呼吸空气为什么免费(链接)
===============================================
水为什么远比钻石便宜
在刚闭幕的两会上,“低碳经济”无疑是个热门词。可什么是低碳经济呢?目下似乎还没有人能说清。但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低碳经济使空气变得有市有价,具体表现当然就是二氧化碳的交易。
从这一点切入或许能揭示低碳经济的本质所在。长期以来,空气虽然人人必需,人不呼吸,3—5分钟就会昏迷,10分钟就可能呜呼,但呼吸空气一向免费。即是说,虽然空气是个宝,但实际上是根草,一文不值。价格与价值何以偏离如此宵壤?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写入经济思想史的一个公案——“价值悖论”,也称为“钻石与水的悖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关注到:“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
原因何在?斯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钻石的使用价值小,但交换价值大;水的使用价值大,但交换价值小。似乎无济于事,斯密又进一步研究了交换价值,提出生产成本决定交换价值,要获得钻石,需大量投入;而得到水,不费吹灰之力。
似乎有济于事,但问题是:所有稀缺性资源的价格都高,但并一定都生产成本高。后来的大卫·李嘉图推进一步,提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而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其交换价值之所以高,会因为两点:一是该商品的稀缺性,由于数量一定,劳动在成本中不构成大的作用,如黄金交换价值高,并不一定就是劳动含量怎么高;一是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高,所以交换价值高,一般商品即属此列。
李嘉图的说法具有相当的解释力,稀缺性的说法更成为流行。但并非没有不同意见,比如边际效用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卡尔·门格尔就指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价值的不同形态,区别只在于:使用价值是直接用途上具有价值意义,交换价值是间接意义上具有价值意义。
边际效应论认为,决定商品价格的不是该商品的总价值,而是其边际价值。拿钻石与水的悖论来讲,尽管水的总效用大于钻石的总效用,但钻石的边际效用却比水更大。如喝水,最初的几滴水有“救命”意义,但最后一杯水,就无用甚至有害了,这就是水的边际效用低。但钻石不一样,尽管最初没有救命意义,但由于稀缺,最后怎么也不至于没人要。
边际效应解释令人耳目一新,堪称反弹琵琶,最明显就表现在,门格尔认为是钻石有价值在先,人们大量投入成本去采掘在后;而不是之前所说的投入大量生产成本在先,钻石有价值在后。门格尔可能自认为超越了李嘉图,但其实只是幻觉,边际效应论最终还是逃不过稀缺性的魔咒,门格尔不过换了说法,有点像语言游戏。
按某些看法,钻石与水的悖论一直困扰18世纪和19世纪的经济学家,最终被马歇尔摆平。马歇尔的确很高明,抓住了互动,提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具体讲,无论水多么重要,倘若供给充足,价格就低,甚至免费;钻石尽管不那么重要,但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价格就高,甚至奇贵。但显而易见,马歇尔仍没有摆脱稀缺性。
总的看,目前对价值悖论的解释都没有摆脱稀缺性。相应的,这也是对空气为什么不值钱的流行解释:虽然极其重要,但由于不稀缺,所以空气不值钱,大家免费呼吸。
这属于典型的似是而非!Windows也就是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稀缺吗?一点也不稀缺,就微软公司而言,它几乎可以无限复制,甚至使Windows像洪水一样泛滥全世界,可Windows为什么还价格昂贵?
从产权的角度讲,同为不稀缺,Windows之所以价格昂贵,是因为它是一个有主之物,存在产权人;空气之所以不值钱,是因为它是一个无主之物,没有产权人,不是谁的空气,所以不值钱,乃至被严重污染,以至于变化气候的程度。任何东西要有价格,都需要有人把之作为自己的利益,要不然,再宝贵也难逃被糟塌的命运。空气、水、阳光乃至整个天下,其实都是需要有产权人的。既有经济学的产权概念仍不够清晰和彻底。
不仅产权概念存在问题,既有经济学所谈论的稀缺性也不够清晰和彻底。只考虑到人对空气或水的需求,没有考虑别的生物对空气或水的需求,更没有考虑整个生物圈对空气或水的需求,甚至也没有考虑下一代人对空气或水的需求。
钻石真的稀缺吗?蟋蟀不需要,老虎不需要,鳄鱼不需要,北极熊不需要,萝卜更不需要,整个生物圈别的生物都不需要,只有人而且是极其少数的一部分人需要,怎么能说钻石稀缺呢?不只是钻石,金银铜铁都不稀缺,就是全没有,也谈不上稀缺,因为除人之外的其他生物并不直接需求。
而水或空气呢?蟋蟀需要,老虎需要,鳄鱼需要,北极熊不需要,萝卜需要,全部生物圈的生物几乎都需要,而且全部生物的下一代也还都需要,怎么能免费呢?应该囤积居奇!
这就是钻石与水的悖论之所以发生,不是水不稀缺,而是因为人类抢夺了本不属于自己和当前的水份额,从而导致水的交换价值严重低估,以至低于根本就没什么使用价值的钻石。同样道理,空气之所以不值钱,不是因为空气不稀缺,而是因为人类抢夺了本不属于自己和当前的空气份额,以至于根本不需要付钱,甚至被人类大肆浪费和污染——“爷卖崽田心不疼”嘛!
整个大自然或地球都同样如此,并非不是个宝,之所以被当草,是因为人类抢夺了本不属于自己和当前的地球额度。抢夺确实是疯狂的,仅仅从“碳足迹”——即碳消耗量——来看,地球就已严重短缺,比如2004年美国人均CO2排放量20.6吨,如果人人都做美国人,当年全球排放的CO2当量在1320亿吨,相当于多少个地球的大气呢?区区9个,短缺8个。茫茫宇宙,方圆数十光年,目前只发现一个地球,往哪找去?
说到这,回应一下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虽然主要因气候变化而生,但低碳经济并不单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即便没有气候变化,也即便某一天气候变化危机完全化解,低碳经济也依然会存在并发展,它实质上是关于大自然总体价值的经济。
价值是经济学最最基础的概念,没有价值,就无所谓经济,更无所谓经济学。所谓低碳经济,其实是对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它发现了真正的价值,那就是大自然;也可以说,低碳经济就是为大自然所自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付费的经济。
本文刊发于《法人》杂志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