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开发商应该好好去上课了


 
两会以后,政府对房价过高的调控做了几次“有益”的试验,取得了“无益”的结果,“总理不如总经理”的说辞不仅在舆论上占了上风,而且在事实上也被高企的房价一而再的验证。
 
但之所以说政府的调控试验是“有益”的,无外乎几点:
 
1.       两会过后,政府总算为自己的承诺做了点事情,这比光打雷不下雨不做任何尝试的结果要有益很多。
 
2.       如果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一试即见效,恐怕这种调控结果便很快会被当作光辉的政绩去做宣传,而得意的官员们便会四处做报告,从而忽视了问题根源性的解决。无效的调控,犹如房市对政府扇的耳光,被扇疼了,便会认真去想问题的根源,想到了根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3.       调控结果失败,过程却很有益。在越调控越上涨的过程中,民意再一次被激怒,要求政府下“狠手”呼声会再一次高涨,接下来无论政府怎么打压房地产市场,都会得到民意的绝对支持,而房地产开发商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事实。谁让你之前不配合政府的调控呢?
 
在任何国家,任何企业最终都要靠政策吃饭的,任何妄图联合起来和政府对抗,尤其是和获得民意支持的政府对抗的企业,最终都会栽在这种注定要失败的对抗中。当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在中国度过地震、旱灾此类重大自然灾害后,在民意高呼“打到总经理,支持总理”后,房地产行业还能“风景这边独好”吗?
 
所以,政府巧妙的用了若干次“失败”的调控,来换取“有益”的调控经验,以及额外的民意支持。
 
在美国,金融危机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将房子“还”给银行,而且越来越多的名人富人与成百上千万中低收入者也找到共同点:要银行收回他们的房产。反观中国,地产的疯狂却还在继续。在2010年3月底开盘的北京通州区项目中,部分商品房单价普遍超过2万甚至接近3万元,通州住建委等部门也紧接着公布了通州西海子棚户区的动迁费,补偿价标准初定为1.5586万元/平方米,比去年底涨了接近一倍!这相当于地方政府默认了该区域疯涨的房价,要知道,一旦计入财政支出,就等于为该区域的泡沫埋单。
 
这里先要澄清一个概念,“通州区政府”和“中国政府”是两码事,和“北京政府”也是两码事,地方政府可以为了GDP制造泡沫,而“中国政府”和“北京政府”却一定会为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消灭泡沫。
 
有一点可以想象,能担任政府官员,尤其是高级政府官员的人,都是社会精英。所以,在精英们发现泡沫的巨大危险,又做过几次“有益”的试验之后,接下来的调控,就算不是暴风骤雨般的摧枯拉朽,也将是如剥茧抽丝般的釜底抽薪。
 
房地产开发商们真的已经到了应该好好去上课的时候了,不是学习在接下来政府一定会出台的“有效”的调控政策中如何腾挪转移,以逃避调控政策的风险,而是学习如何在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迎合客户需要,创造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