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及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我们喜欢用一分价钱一分货来形容,但这显然并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结论,比如昨天JDPOwer发布的媒体报告就显示,在中国市场,目前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确呈现出高度相关性,而美国市场则相关性不高,也就是说,美国市场无论你是卖低排量还是高排量,是1万美元还是5万美元,质量和价格没有太明显的关系,每个品牌的车都必须确保质量可靠,一分价钱一分货在那里很难作为产品质量问题的借口。
上表中,相关系数r^2是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通常而言,如果它大于0.6,那就说明坐标系上的两个数据呈现相关性,而如果小于则说明相关性不显著。
其实这个调研结论也给出了中国低价车大行其道的解释——消费者对质量的容忍度很高,导致在中国可以肆无忌惮地制造低质低价的产品而无需担心法律诉讼成本的问题。随着近年来诉讼风险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低质低价车制造商开始生产高端车型,在这种情况下,生产高质低价车就成为显而易见的市场增长点。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通用雪佛兰的赛欧开始试水这块市场,在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有此类车型的大众、日产有可能会跟随这个战略进军高质低价入门车型市场,至于内资品牌,反其道而行则是必然的选择。比如奇瑞、吉利都开始通过推新品牌达到提升车型整体价格的目标、当然,这些都是厂商的愿景,能否实现,还要看未来几年的市场发展情况。下个月的北京车展大家应该能够看到更明朗的趋势。
同样由JDPower发布的另一个数据也很有趣——虽然中国消费者普遍抱怨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卖高价,但从车型的平均价格来说,2009年,中国的乘用车平均价格是12万人民币左右,而美国则是19万人民币左右。当然,有网友会说,这是因为美国的中高档车偏多,而中国中低档车偏少,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车价更便宜。看看,这不问题就来了么——当你说中国车价高,车价贵,产品质量差的时候是什么意思?是说同样一款宝马,在中国卖50万人民币,在美国仅30万人民币么?为什么不说说美国市场不存在3万人民币新车的问题,为什么不说说中国二手车普遍价格偏高的问题。在一个超过60%的新车价格都在5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市场里,人们抱怨车价高的原因很可能在于少数车型的价格差所形成的舆论导向。这就仿佛你说中国的房价高,但你说的很可能是北上广的房价高,当你给美国人说,你们家小镇上的房子均价每平米300美元的时候,他一定会希望知道你家在哪里,因为很可能他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就能在你家那里买下一套100平米的商品房。即使每平米300美元的房子是中国大多数城镇的中位数,你仍然无法改变人们对房价高的判断,这点和人们判断车价高是有相似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