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福珍后悔自焚,邓玉娇前赴后继


新闻述评:唐福珍后悔自焚,邓玉娇前赴后继
 
4月8日《南方周末》头版报道《拆出了人命的地方,官员果然个个还在》,引起强烈反响。该报回望了最近3年来发生在江苏、山东和成都等地拆迁惨案,或是自焚或遭活埋,当地一把手竟无一被问责,有的即使当时被停职,日后亦官复原职。成都金牛区城管执法局局长钟昌林接受采访时,更是称唐福珍是一个“法盲”,“唐福珍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我是执法者,应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不应该有歉意”。
2009年11月,成都唐福珍自焚事件发生。舆论一般认为,之后有关部门加快出台新拆迁条例,与唐福珍事件有一定关系,人们把唐福珍与孙志刚并列,以标示他们在推动制度进步上发挥的作用。但拆迁官员上述一番话,唐福珍女士如有在天之灵,也会死不瞑目吧。学者于建嵘撰文:“唐福珍们会后悔自焚吗?” 像是在发问又像是在哀叹,因为唐福珍们似乎“死了也白死”,旧制度仍在运行,拆迁官员们仍在“依法办事”。
近日网上另外一个热点事件是,河南固始县一银行行长猥亵女子,副县长袖手旁观。有的网站标题是“网帖曝女子遭行长猥亵殴打,跪求副县长帮忙遭拒”。标题很形象,文中词句都很能激起网民义愤,比如“抱住乱摸一气”,“按倒在地,狠抓胸部和下身”,“揪住头发多次将头部撞地”。当陈某跪在地上恳请张副县长为其主持公道时,副县长却不无冷漠地在她耳边说“姑娘,别闹了,闵行长是有背景的”,说完便扬长而去。
此事难免让人想起邓玉娇案,网民一经被撩拨起愤怒,就幻想该女子学习邓玉娇,刺死银行行长。针对副县长那句“行长有背景”,新京报发了一篇社论,《没有什么“背景”可以大过民意》,“没有人相信问题的症结在于此行长‘酒后乱性’与‘顿生邪念’。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耻与暴虐的背后,乱性的不是酒,而是自以为是的权力”。 当地或许为了“顺应民意”吧,银行行长已被撤职,副县长遭调查。
近期两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引起媒体关注。一个是福建莆田市长张国胜坠楼身亡。先是有消息称,自杀是因为受到了中纪委调查,但当地官方很快就予以否认。张国胜的追悼会上,没有党政机关的花圈,也没有领导讲话,网友说“相当神秘”, “一位正厅级干部死后受到如此冷遇,是官场人格异化的真实写照”。对于官员的非正常死亡,民众无疑享有知情权,政府应尽快查清死因,告知民众。然而,福建莆田官方除了通过新华社对“接受中纪委调查自杀”辟谣外,没有再发布任何消息,不再理会媒体。另外一个官员非正常死亡,是黑龙江同江市公安局副局长被枪杀案。这个案子在公众视野中,也是扑朔迷离,根据最新消息,“公安局原政委包庇枪杀副局长疑犯被拘”,人们极容易产生官员相互倾轧杀人的推测。如果莆田市长张国胜事件让人感受到官场炎凉,同江局长被枪杀则让人感受到官场的血腥?
说完官人,再说文人。一个是关于中国作协,一个是关于韩寒(他不是自称一介书生吗)。韩寒入围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提名,其排名甚至超过滤奥巴马。这在网友中引起了较大争议,“韩寒影响全球了吗”?网友的意思似乎是说,影响世界只能是“巨人”、“伟人”。但大部分网友对韩寒表示赞赏和支持,围绕韩寒入围引起争论这一事件本身,展开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南都社论《热闹的韩寒,寂寞的韩寒》说,“韩寒不过在做他自己而已。他没有优越性,他办杂志也屡屡受挫,他的博文也会被删除,说不定哪天他也变成敏感词。韩寒制造了一个人的喧哗,衬托出无数人的沉默,这是不正常的,”最后,社论号召投票给这位“清晰界定体制距离的探测者”、“一名启发人们寻找真实自己的敏感青年”。韩寒本人还算低调和清醒,他说“从未想过影响任何人”,“我的影响力虚无缥缈”。
不管事实如何,近期发生在中国作协身上的事情,却没有韩寒的事情光彩。媒体报道,中国作协在干旱中的重庆开会,作协官员们却享受总统套房等高级别待遇。有人怒斥作协,“一席宴吃尽数万名小学生的捐款”。但两周后,报道此事的华西都市报、重庆时报报社却戏剧性地书面向作协致歉,数位记者编辑在处分。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虽然平媒已经停止跟进,但网民疑问犹存。

20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