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当·斯密的“价值悖论”-《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十三)第一章:价值(13


《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十三)
第一章:价值(13
 
ROV应用(一):关于亚当·斯密的价值悖论
 
“价值第四定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首先,我们将“价值第四定律”用市场和商品的语言翻译一下:
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价值量具有一个固定的额度。根据ROV金字塔定律,我们说,市场中投入的该种商品的数量越多(假设投入=销售,无市场炒作行为),那么市场中剩下的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小。当市场中投入的商品量等于市场对它的需求量的时候,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价值量同时归零,即:市场不再对该商品有需求,而该商品也不再对本市场有价值。进一步,如果市场中投入的商品量大于需求量,那么多余的商品的价值量为零。
 
简而言之,就是,在一个价值周期内,在商品投入量小于需求量的前提下,某种商品的市场投入量越大,那么它还能继续满足的需求量就越小因而它剩下的价值量就越小。
 
有一个例子能非常充分地说明这个定律的意义: 亚当· 斯密先生和他的“价值悖论”。
 
在亚当·斯密先生的《国富论》第四章末尾,当他解释“价值”概念的时候,他把价值分成了两个部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一点我们现在知道是不正确的)。并认为“具有最大的使用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交换价值;反之,具有最大交换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使用价值”。他举例说:
 
“··· ···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不能用它购买任何东西,也不会拿任何东西去和它交换;反之,钻石没有什么用途,但常常能用它购到大量的其他物品。”
 
由于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无法分清“价值”和“货币”,总是在“货币”的额头上印上“价值”来看待我们的经济现象,于是对上面这个论题就无法给出正确的破解,于是便给它命了一个大大的名字:“价值悖论”。那么,这是一个真正的“价值悖论”吗? 让我们从现在已有的价值定义和价值第四定律知识的基础上,来分析一下。
 
首先,当然,在亚当·斯密生活的年代,水是卖不到钱的,因为那时的水污染还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他生活在今天,并看见街道上每天有人开着摩托或汽车卖水送水,他可能就不会用“水”来作例子了。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或者说,为了跟上人类的环境污染的步伐,我们把这个“价值悖论”作一点小小的修改:
 
“··· ··· 没有什么东西比空气更有用,但不能用它购买任何东西,也不会拿任何东西去和它交换;反之,钻石没有什么用途,但常常能用它购到大量的其他物品。”
 
这样,我们当代人就能一下子有了强烈的感觉:“的确,我出钱买过水喝,比如瓶装矿泉水。但是我从来没有出钱买过空气。空气能卖钱吗?这有点悬。如果我到广州三元里一带去经营瓶装空气,多半我空气是卖不出去的,倒有可能卖广告,相信广州电视台的“今日一线”栏目会报道说,“三元里有个卖瓶装空气的疯子,叫唐黔”。
 
是的,空气非常有用,我们每分钟都离不开它,但是我的确不需要花一分钱就能呼吸到空气,而钻石,我活了39年了,却从来没有碰过。因为我买不起,太贵。
那么,为什么非常重要的空气我们不需要花一分钱就能呼吸到,而我活了39年也可以不用的钻石却贵到我买不起呢?
 
我们需要引进几组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网页:http://www.sea.com.au/docs/papers/gb_us_marines_chinese.pdf中,有一份论文,叫《最高呼吸空气需求量——美国海军陆战队机动性测试》,主要作者是Goran Berndtsson, 他和他的同事们对45位19-29岁之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43男,2女),在重负荷或剧烈运动的状态下,作了多达6557次的呼吸过程研究,得出了一份报告,其中一点就是这些人的平均最高呼吸空气需求量:290公升每分钟。即相当于0.29立方米/分钟。我们现在就以这个数据作为人类每分钟的空气需求量(尽管人类实际的平均每分钟空气需求量一定会比这个数值小),那么,以2008年全球人口近68亿计算,人类每分钟的空气需求量是19.72亿立方米。但是,地球上现在有多少空气呢?如果我们不计平流层、中间层、增温层和散逸层,以及地表以下可能含有的空气,只计算对流层里的空气(这个层面是我们人类每天呼吸空气的地方),它就多达5,597,300,340,658,570,000立方米(即559.7亿亿立方米),相当于我们每分钟需求量的28亿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即使地球从此不再产生新的空气,那么仅仅对流层里的空气,已经够我们68亿人呼吸5400年!而且这还是按照人类的每分钟最高呼吸空气需求量来计算的。
 
根据价值第四定律ROV金字塔定律),我们知道,无论地球上有多少空气,在这一分钟之内对人类有呼吸价值的,就一定只有19.72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一分钟呼吸”的价值周期中,针对我们的19.72亿立方米的需求,大自然提供了559.7亿亿立方米的空气。但是除了19.72亿立方米外,其他的空气对我们的“一分钟呼吸”的价值周期而言,价值为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供过于求”。
 
“供过于求”的本质:在同一个价值周期中,多余的供给含有零价值
 
在本书接下来的第二、三和四章中,我们陆续会和大家一起分析到劳动和货币,并会向大家说明:
第一,劳动的本质,是获取价值的过程。
既然“多余的供给含有零价值”,那么,无论我们对它付出多少劳动,我们的劳动也都归零,因为作用于零价值的劳动,其获取为零。
这就是为什么,我可以装几千瓶空气去卖,在我来说,我感觉自己获得了“几千瓶空气”,但是没人会出钱给我买,就因为我这几千瓶空气对他们来说,零价值。
 
第二,货币的本质,实际就是劳动的计量单位和劳动的难度单位。
 
是的,看过我们已经完成的部分第二章“劳动”的内容的朋友,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在第二章说过,呼吸也是劳动,它是获取劳动。在“一分钟的呼吸”这个价值周期中,尽管多于19.72亿立方米的空气对我们没有价值,但是这19.72亿立方米对我们是有价值的,而且,由于我们进行了呼吸,也就是说,我们进行了劳动,而货币是劳动的计量单位,那么,我们呼吸的这19.72亿立方米的空气应该值钱才对。可为什么空气不值钱呢?
问题是,值钱与不值钱,是需要在交换过程中来体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获得的价值必须存储下来,不进入消耗过程。但是在“一分钟的呼吸”这个价值周期中,19.72亿立方米的空气一旦吸入您的肺,它马上就被消耗掉了。因此它没有被交换的可能。
 
再者说,是的,“货币是劳动难度的计量单位”,但就“呼吸”这个劳动的难度而言,这19.72亿立方米就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鼻孔旁边,我们不需要费力就能吸到它们。因此,我们获得这19.72亿立方米的空气的劳动难度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货币来表示,那就是,我们的“呼吸”这个劳动因为难度为零,就是交换,它也只值“零”分钱(假设呼吸可以交换的话。这在部分特殊情况下,比如医院与病人之间,是成立的。但是那种情况下的“呼吸劳动”的价格已经非常昂贵。)
 
反过来,对于钻石,我们这里有另外一组数据:根据来自http://hi.baidu.com/%D6%C7%D5%CF%D2%B2%B7%E8%BF%F1/blog/item/82819aaf49a905fdfaed5054.html?的一篇文章《钻石储量、开采和销售》,里面提到:
从2000多年前古印度首次开采金刚石以来, 全世界共采出金刚石145000万克拉(290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金刚石年产量达5000万克拉。目前,天然金刚石年产量1.06-1.10亿克拉,······金刚石原生矿的采选流程为:含金刚石的母岩(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开采->选矿场破碎->水洗->筛选->油选->金刚石原石。母岩中选取的金刚石与母岩的比例通常为1/2000万,即从4 吨母岩出可能选出1克拉金刚石。这种金刚石原石一般只有10%左右达到宝石级,其余大部分只能用于工业。即使是品位较高、质量较好的原生金刚石矿,从2-3 吨母岩中也只能选出4-5克拉金刚石,其中约有20%可作宝石用····”
 
我们知道,前面亚当·斯密提到的钻石,指的不是工业用的金刚石,而是金刚石中达到宝石级别的那部分。那么,按照上文的资料,“目前,天然金刚石年产量1.06-1.10亿克拉”,其中“10%左右达到宝石级”,即1100万克拉。而我们大家都知道,宝石是当然的奢侈消费品,特别是越贵重的宝石,越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才能消费得起。
 
而我们的地球上有多少富人呢?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者》合订本2005年第23期(总第364期)第32页,摘引了李家胜先生编译的一篇文章,叫《财富分配的物理学法则》,该文章援引了一些美国人的研究对“帕累托曲线”的印证,说明目前人类绝大部分的财富都集中在小部分人的手中。富与穷的比例大概是3%比97%。当然,这3%是非常富有的一群。我们说,现在,在我们的非常富有的人和普通的穷人之间,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可以消费得起钻石的。我们假设所有消费得起钻石的人群,大概占人类的20%。(这当中当然也包含那些没钱也一定要买钻石的人)。于是,我们就界定人类能消费得起钻石的,有68亿的20%, 即13亿6千万人,那么,每年产出的这1100万克拉钻石,该如何在13亿6千万人中分配呢? 即:平均每123.64人分享1克拉。就是说, 钻石的平均1克拉价值,要面对123.64克拉的需求。这就使供求平衡状态下获取1克拉钻石的难度至少被放大了123.64倍,由于货币就是劳动难度的度量单位,因此,如果供求平衡状态下获取1克拉钻石只需要N元,那么,现在,获取1克拉钻石就不得不需要N元的123.64倍才行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没什么用的钻石会那么贵了。
 
这说明,我们通常所说的“供不应求”所导致的价格飙升现象的本质是:过量的需求放大了获取定量价值的劳动本来的难度。
 
更多的关于价值第四定律的应用,我们在后面章节中在继续接触。
 
200810130223初稿
200912270023第一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