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合作的原因,德式质量、日式产品和美式营销,体现在汽车行业里,早已经由于合资车厂的建立,在中国土地上四处蔓延。当你坐进自己那辆合资品牌的汽车,转动钥匙(或按下点火开关,技术进步真快啊),打着车子时,有没有想过,除了这些德、日、美式的东西,我们有些什么?我们会是什么?
目前,我们拥有的最毋庸置疑的东西,就是,中式市场。
还得尽可能简单地絮叨一下前述三式都是有着哪些特点的东西。
德式质量。以“方脑壳”著称的德国人做事讲求严谨不苟,从不干想当然的事。比如,德国木匠使用的刨子有一百多种,需要刨出什么形状的木头就使用相应的刨子,这是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所致。据中德合资车厂的人士讲,任何一处改动,都须经过50万公里路试之后方可应用到产品上,以致很多中国市场的时机流失不再。
日式产品。有人讲,日本人对产品成本的控制堪称一流,此言不虚。早年间我们使用的许多日本产品,都能准确地在保质期标注的使用寿命刚刚过去时准确地寿终正寝。造车时,人称日本车在钢板厚度等各项指标上无一不是准确遵守当地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过是严格地控制在指数弹性范围的最下端,可谓合法地能省则省。
美式营销。这不是游戏,但确实就是游戏。几乎不谈质量、不谈产品,明明卖的不是概念车,但总是在按概念车的概念在给你讲概念。往往是车还没下线,已经有好多血往头人撞的消费者已交钱定车了。这种概念讲得稍微邪乎的时候,甚至锁住过某个时期的车市。
闲言叙罢,回归正题。从私车很少见,到现在到处车满为患,各种品牌的汽车充斥人们的眼帘,中国的汽车市场却仍然没有成熟。
想当年,大约七八年前吧,各路汽车巨头曾不约而同地抱怨:中国的汽车市场“不成熟”。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抱怨。现在,这样的抱怨声早都不知飘到什么地方去了。因为,他们渐渐发现,这个“不成熟”的汽车市场有着两个任何地方都不会同时具备的两个“巨大”,即巨大的“市场潜力”、巨大的“市场宽容”。只说后者,这个“市场宽容”,也许更该说是“消费宽容”。比如,中国的汽车消费者还不具备普遍性的品牌忠诚性,在最后交钱开车走人之前,均可能因各种因素更换所选车型甚至品牌,这意味着每个汽车厂家都面对着几乎100%的潜在客户;比如,管你是“三菱门”、“婚礼门”、“刹车门”、“召回门”、“减配门”,管你这些“门”当时闹得多么不亦乐乎,最后都是车到门前必有路,有路都能再热卖。
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王国,但显然也只是在数据上的第一,只占有数量上的虚荣,而且这第一这虚荣又来得着实太快了一些。中国的汽车市场、中国的汽车消费者依然很不成熟,由于普遍使用汽车时间太短,中国人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的汽车文化。随着腰包渐鼓,现在的中国人,早已摆脱了简单的崇洋媚外,而在进行着财大气粗下肆无忌惮的挑剔与学习。对于德式质量、日式产品、美式营销都只是在进行阶段性的体会与赏玩,而且只是阶段性的。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种体会与赏玩吧。
当德国车以过剩的质量与较高的价格摆在中国人面前时,大家蹙了蹙眉说:我知道这是好东西,但也太贵了,你这钢板保证15年不锈穿,可我也没打算开那么久呀!
德国人郁闷了。
当日本车闪着日式的冷艳摆在中国人面前时,人们撇了撇嘴说:“这车钢板够厚么?撞了车不会断开吧?刹车能站住么?”
日本人深鞠一躬。
当美国车的示意图摆在中国人面前时,潜在用户摸了摸钱包说:“都有啥配置呀?油耗高不高呀?现在交钱啥时能提车呀……”
美国人无语了。
体会与赏玩,更多的只是中国消费者的无心之举,中国的汽车制造者们该不会是这种轻松的心情。谁愿意这种德式质量、日式产品、美式营销加中式市场的局面一直延续下去?!自主品牌的口号已经成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了,还一直在喊,但还一直停留在表面上,不把自主品牌打造成一个有灵魂的有血有肉深入消费者内心的精神、文化,自主品牌将只能是一个简单的词句组合:自主&品牌。
仅此而已。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