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胜


 家乡的名胜

        我的家乡安徽省全椒县位于安徽和江苏两省交界的皖东地区,离南京仅四十多公里。据史载,全椒县始建于西汉初期,距今已两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全椒县境内留下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名胜和自然景观。 据1920年《全椒县志》载,全县境内有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八景:古城霁月、笔峰毓秀、水帘飞玉、赭涧春潮、石潭古渡、襄水环清、南岳晴箫、铜井流金。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有些景观已不复存在,但今天人们在此依然可以欣赏到古城留给我们的很多历史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吴敬梓纪念馆外景

                吴敬梓塑像

吴敬梓(1701-1754)是清代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历史四大名著之一。吴敬梓出生于全椒,1733年离开家乡,1754年客死江苏。解放后吴敬梓纪念馆始建于全椒县城荷花塘附近,后重建于县城北面的北极阁。馆内收藏有各种版本的【儒林外史】著作,郭沫若、老舍等名家的题字和从县内收集的有关吴敬梓本人及其家族的文物。

                    三塔寺

(三塔寺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处,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距今已1400多年)

                              

                  三塔寺内的桂花树

                              与江家部分亲人于神山寺(2009年)

(神山寺距县城约20公里,始建于唐大历年间,距今已1200多年,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该寺庙在群山环抱之中,融林深水秀、奇石、溶洞和古寺为一体。)

                 神山寺内景

 

                  龙山寺

(龙山寺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35公里。龙山寺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1500多年。古寺周围山峦重叠、苍松翠竹、小桥流水、林郁景奇。)

              龙山寺内的柴王井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世宗柴荣听从大将赵匡胤意见,屯兵神山,欲攻击滁州的南唐军队。术士谏言,柴不能入厨(滁),此役不吉。赵匡胤则云:有神山神水,何惧之有。柴王令将士俱饮井水,果然从背山克滁,破南唐兵十五万。后人因柴王饮此井水,便名之曰“柴王井。”现井水清甘,尚可饮用。游人至此,多会向寺僧讨要井水,喻意祈吉祛邪。佛珠树依然生长在井边,其树根铁筋暴累,犹如一把滚圆的佛珠散落绽露。)

                     柴王井边的佛珠树

                    国光楼

(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400多年,原名尊经阁,清嘉靖年间改名“奎光楼”,辛亥革命后更名“国光楼”。明清时期此楼是士人读书讲经场所,吴敬梓青少年时期常登此楼。国光楼现属全椒中学,曾作图书馆使用。该楼于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襄河

(襄河是滁河的一个分支,襄河有一段环绕县城,既是护城河,又是全椒的一景-【襄水环清】,由于污染,昔日清清的河水已不再现)

                        积玉桥(又称“石桥“)

                       积玉桥桥面

(县城境内襄河上有七座古桥,白汪桥、宝林桥、拖板桥、积玉桥、涌金桥、红栏桥、太平桥,为全椒县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致,有诗云:襄水环清景色秀,古桥卧波添风流。襄河上的七座桥中最著名的古桥当属积玉桥。为县城南北交通的重要津梁。原名“市石桥”,民间俗称“石桥”。相传始建于西汉初年。距今已两千多年)

                 宝林桥

                太平桥

(据传太平桥始建于隋朝,原名贺橹桥。清康熙后改名为太平桥,原桥为石拱型单孔桥。1992年9月襄河改道,拆除旧石桥,在原旧址上重建太平桥,1994年2月竣工。太平桥的名气主要是因为每年“正月十六走太平”的民俗。据【全椒报】报道,2010年阴历正月十六一天,通过该桥参加“走太平“的人数达40万之多)

            黄栗树水库

                   黄栗树水库水面

(黄栗树水库是安徽省是大水库之一,总储水量达3.5亿立方米。水库群山环抱,碧波万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