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土地“饥饿型投放模式”,为十年调控最正确选择


国土资源部昨天公布了2010年度全国住房用地计划,拟供应量为大数18万公顷,是去年全国住房实际供地76461公顷的2.35倍,增加了10万多公顷的土地供应量;18万公顷的供应量,更是近五年平均供应量54650公顷的3.3倍。

应该说,这是房地产调控十年来,调控方向最为正确的一次,也是调控手段最为生猛的一次。

此前,调控政策总是在抑制需求上下功夫,包括加重交易环节税赋、提高利率等手段。可面对实实在在的“改善性需求”,以及人员流动加速而刺激出的房地产租赁市场有效需求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增大,必然会引导资金向“投资性需求”流动这一常识性的经济规律,抑制需求只能寻求短暂的功效,当市场后续供应依然难以跟上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些被抑制的需求将要在随后爆发,并进而推动着下一轮房价的暴涨。中国近十年的房地产调控,基本上都是循着这条路子在走,也因此导致“调控一次,上涨一次”的怪异现象。政府调控手段的屡屡失败,不但加重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使贫富差距拉大,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住房难”不但成为社会问题,更成了影响社会安定的政治问题。

十年调控手段失效,最为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土地投放量过少。笔者曾笑称此前的土地投放政策为“饥饿型投放模式”,政府作为房地产一级市场的垄断者,始终不愿意向市场大规模地供应土地,导致土地市场长时间的“一地难求”局面,开发商对土地始终处于饥渴的状态,只能抢着拿地,否则无地开发,只能停产。一些拿到土地的开发商,也是特别的“惜地”,难以形成及时有效的市场供给。此外,由于国土资源部对“闲置土地”认定的过分宽容,导致已出让土地存在着大量应开发而未得到及时开发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此供地、拿地、用地、管地,最终导致地价的不断飙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房价的非理性上涨。

此次出台如此规模的土地供应计划,对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近期看,一方面开发商会改目前的“捂盘惜售”、“捂地惜建”为“快建快卖”。另一方面,购房者面对重大的政策调整,将不可避免地加重了观望情绪,需求将被暂时抑制。因此,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优化。

从远期看,未来土地供应充足,会平抑土地的“招拍挂”价格,进而直接影响商品房的售价。此外,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化、集约化使用,国土资源部一定还会出台更为严厉的土地监管政策,尤其是对目前“闲置土地”概念的修改,将不可避免。

此次土地供应的急剧放大,加之“对二套房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以及“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的规定,其实是“一手增加市场供给、一手抑制有效需求”,可谓“双管齐下”了。如此“猛药”的出台,是“高房价”将中央政府逼到墙根后,而不得不采取的最为严厉的调控手段。

笔者以为,这一“组合拳”的出台,更多恐怕还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决策层对将要导致的后果可能并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

可以预见,全国范围内房价飙升的势头将很快得到有效遏制,但如此严厉的信贷政策,或将很快得到松绑。